近期,市场监管总局、消协重拳出击,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针对老年人药品、保健品的虚假宣传专项整治。在高压监管下,各类陷阱被纷纷曝光,引起大量消费者关注。
但需要注意的是,一些无良商家并未收手,而是玩起了更隐蔽的“数字把戏”——将阵地从喧嚣的线下会销悄然转移至个人微信、企业微信群等私域渠道;将老人引流至网站、平台、小程序的“养生讲堂”“健康咨询”直播间等。在那里,披着“专家”“老师”外衣的主播用精心设计的话术和虚假实验,对产品功效进行天花乱坠的鼓吹,诱导老人线上下单或线下掏空钱包。
为守护“夕阳红”的养老钱与健康权,市场监管总局与中国消费者协会联合发布消费提示,这声警钟,敲得正是时候!
不难辨认,这些藏匿于数字角落的“养生直播间”,绝非简单的夸大其词,而是一场针对老年群体的、高度组织化的“精准围猎”。通过私域流量构建信任闭环,直播间、微信群如同一个个精心布置的“信息茧房”,屏蔽了外界质疑的声音。主播们利用老年人对健康的深切渴望、对权威的天然信赖以及对新兴数字平台认知的局限,捏造“包治百病”“逆转衰老”等谎言,辅以伪造的“用户案例”和“科学实验”,极具迷惑性。更令人愤慨的是,这种骗局深谙“游击战术”,直播间往往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或利用小程序易于注销、重建的特性,使得违法行为发现难、追踪难、取证难、查处难。
笔者以为,这些精心伪装的陷阱危害远超普通消费欺诈,对老年群体身心健康与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侵害。这些被虚假宣传蒙蔽的老人,可能停用正规药物,转而依赖毫无疗效甚至成分不明的保健品或“神药”,贻误最佳治疗时机,导致病情恶化甚至危及生命。原被用于养老的存款被动辄成千上万的“保健品”“理疗器械”消耗殆尽,更与加以阻拦的子女产生矛盾与裂痕。
面对这场在数字暗流中出现的“坑老骗老”新变种,对传统监管手段提出了更严峻挑战,也对新思维、新战法提出了新要求。例如作为责任主体,网络平台应扎紧“篱笆”,抖音、微信、企业微信等作为重要的私域流量入口,必须升级技术手段,加强对异常群组的识别与监控;电商平台、小程序服务商则需对涉及老年人健康产品的直播间内容进行更严格的前置审核与动态巡查,对“养生讲堂”“健康咨询”等敏感名称的直播间提高警惕,建立快速下架和封停机制。
市场监管、网信、公安等部门也必须深化协同,建立针对涉老网络欺诈的专项情报共享与联合执法机制。要提升电子证据固定与分析能力,应对骗子的“快闪”战术。对于查实的案件,不仅要重罚涉事商家,更要顺藤摸瓜,追究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和支付通道的“帮凶”责任,打掉整个黑色产业链。同时,要畅通和优化针对老年人的网络举报渠道,如开发更简便的一键举报功能,支持语音举报等。
作为老年人的“反诈防火墙”,子女晚辈需承担起“数字反哺”的责任,主动帮助父母识别网络风险,耐心解释常见骗术,提醒他们警惕任何线上“热情”的健康推销。社区、老年大学、公益组织应常态化开展形式新颖、通俗易懂的“银发族”数字素养与防骗知识普及活动。
莫道桑榆晚,人间重晚晴。守护好老年人的钱袋子和身心健康,是社会的良心所在。只有监管的严查、平台的尽责、社会的共治、家庭的关爱共同织就一张疏而不漏的网,才能彻底清除这些侵蚀“夕阳红”的“毒瘤”,让每一位老人在数字时代安享健康、尊严与宁静的晚年。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