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 > 要闻

大规模召回暴露安全问题

充电宝行业安全标准或加速完善

时间:2025-07-01 10:27:15 来源:消费日报网

  本报记者 赵 曦 □ 唐 瑞

  “麻烦您也帮我看一下,我的充电宝符合标准吗?能带上飞机吗?”6月29日,在浙江省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一位旅客在安检前向工作人员询问道。根据民航局要求,自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已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记者在机场内看到,有不少旅客在问询处排队咨询。为方便旅客提前检验,工作人员会为携带有3C认证且不在召回行列的合规充电宝贴上绿色贴纸,表明安检通过。

  此前仅一周,罗马仕刚刚宣布召回部分充电宝产品。据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统计,其需召回的充电宝产品共计491745台,原因是“部分产品在极端场景下可能存在燃烧风险”。

screenshot-1751334065736.png

  图为6月29日,浙江省杭州萧山国际机场的废弃充电宝。

  继罗马仕之后,充电宝品牌安克创新也发布了旗下充电宝产品的召回公告,其召回原因与罗马仕相同,在中国市场的召回数量为71.3万台。这是国内有史以来召回缺陷充电宝产品数量最多的一次。

  产品虽被召回,后续影响却不止于此。充电宝为何会频繁出现安全问题?此次事件将推动行业走向何方?

  充电宝为何会自燃?电芯是关键

  充电宝主要由电芯、电路板和外壳三部分组成。电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充电电池,是充电宝的核心。目前充电宝使用的电芯主要是锂电池。根据国家规定,正规上市的充电宝必须取得3C强制认证。

  此次召回事件使得广大消费者纷纷开始担忧充电宝安全隐患。消费者小狸(化名)是一名大一学生,事件发生前正准备购买一台新的充电宝,罗马仕品牌在他的考虑范围内。“之前我想罗马仕毕竟是大品牌,但看到新闻后,我立马就选择了一个比较小众的品牌。”他向记者表示。

  这并非是充电宝第一次因质量问题引发消费者担忧。今年以来,因旅客携带充电宝等锂电池产品危及飞机航行类事件频频发生。据报道,6月13日,在舟山飞往揭阳的某航班上,一旅客携带的充电宝冒烟,乘客接力传递瓶装水协助灭火;5月31日,在杭州飞往深圳的某航班上,一旅客携带的相机电池、充电宝出现冒烟情况,航班起飞15分钟后返航降落。更早前的3月20日,在杭州飞往香港的某航班上,飞机因发生起火事件迫降。根据初步调查,该事故也是由充电宝的热失控引发。

  深圳及物智能有限公司负责人许国龙告诉记者,为确保所选用的电池质量可靠、性能稳定,工厂会选择通过3C认证体系的电池供应商。组装完成后,工厂内部会对电池做500次充放电循环测试、高低温使用环境测试、跌落测试、摇摆测试和USB接口48小时盐雾测试等。

  充电宝在什么情况下容易过热甚至自燃呢?

  北京理工大学光电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小秋(化名)告诉记者,锂电池能量密度通常大于或等于200Wh/kg,远高于其他常见铅酸电池、镍氢电池,充放电效率高,且工作电压高,充电后放置电量损失慢。“但也是由于其材料特性——有机电解质沸点低且易燃,正负极材料不稳定,因此在电池发生物理损伤、过度充放电或处于恶劣环境时,电池会放热、燃烧,最终产生爆炸。”他强调。

  从内部因素看,不合格的电芯和电路板都有可能引发充电宝自燃甚至爆炸。“当电芯里有大量杂质的时候,在某种层面上可以认为充电电极的电阻会更大。在相同的电压下,如果使用的电芯质量不好,可能会导致电池异常发热。另外,随着电池的使用年限变长,充电宝内部用于充电的材质发生相应变化,导致电容量变小,因此在老化的过程中,发热情况可能会增加。当然,材质越好的电芯老化得越慢。”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徐鹏表示。

  此次召回事件中,罗马仕与安克创新均为充电宝头部品牌,两家公司在公告中表示其召回产品的原因均是“电芯存在安全风险”。安克创新在公告中补充,公司采用的是“某供应商”部分批次的行业通用电芯,但该供应商未经安克创新同意,私自变更了原材料。

  记者从一位从事3C消费品制造行业多年的企业负责人处了解到,此次事件与头部供应商私自变更电芯原材料脱不开关系。“几个品牌同时大批量召回,正常来说,这种情况不太可能出现,他们的品控能力都是很强的。只是这次他们同时都采用了一家美国公司——安普瑞斯供应的电池。”

  经查询,安普瑞斯由美国Amprius全资子公司和无锡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于2014年共同出资组建,主要从事消费类锂离子电池及其部件的生产销售等业务。此前,安普瑞斯曾向多家充电宝品牌供货,包括安克创新、罗马仕、绿联、倍思、麦多多等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品牌。

  6月27日,记者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全国认证认可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查阅的信息显示,知名电池供应商安普瑞斯(无锡)有限公司的多个相关电池及电芯产品3C认证证书处于“暂停”状态。此外,罗马仕、安克创新、倍思、绿联等充电宝品牌的多个3C认证证书被暂停。

  另一名能源领域的业内人士公先生(化名)告诉记者:“目前,能同时满足高能量密度、快充和轻薄便携要求的锂电池供应商不多。而当前新能源行业整体高度内卷,可谓‘冰火两重天’,效益好的工厂天天赶工,效益不好的厂甚至只开一条生产线。电芯又是充电宝最主要的硬件成本支出项,占比一般在50%以上,价格战下,在这方面偷工减料,行业更易形成恶性循环。”

  对于此次存在安全隐患的充电宝产品,上述两家公司均已发起召回,消费者陆续进行退货退款。

  同时记者发现,一张名为“电源类产品采用的安普瑞斯电池”的表格截图被广泛传播,许多消费者纷纷对照图中列出的品牌排查自己的充电宝甚至将其当作“避雷”依据。

  虽然该表格更新日期是2024年10月,参考价值有待商榷,但反映了目前消费者对于充电宝的普遍焦虑心态。

  小狸对记者说:“这样一来,现在还有什么产品是安全的啊?我感觉好像用什么都不太安全了。”另有消费者和从业者向记者表示,安普瑞斯以一己之力掀起了行业“大地震”。

  安全性是锂离子电池的核心生命线

  作为充电宝制造行业从业者,许国龙建议消费者购买产品时:第一,不要贪便宜,要买有3C认证的产品;第二,不要买太大容量的充电宝,1万毫安容量的较为合适,容量越大电池越多,对应的问题也会更多;第三,不要把充电宝放在车上,特别是高温的地方,不要在使用充电宝的时候拨打电话。”

  许国龙认为,此次事件将会推动行业产生更高的标准;而在制造端,电池的更新换代会加速,更安全的电池比如钠电池可能会成为行业主流,因为它不容易起火。

  关于钠电池充电宝是否比锂电池充电宝更安全,清华大学博士后、助理研究员傅正堂告诉记者:“相较而言,钠离子电池热稳定性的确会比锂离子电池好一点,但是电池是否安全还得取决于怎么使用,二者都要基于系统工程思想,做好电池流程使用管理。”

  “至于锂电池,我认为其会朝着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发展,其中安全性是锂离子电池的核心生命线。未来行业可能会依托电池管理系统(BMS),对锂离子电池全生命周期进行系统化管理。在数字时代下,业界可以考虑运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对锂离子电池日常充放电过程进行安全预警,在降低安全隐患的前提下提升电池效率。”傅正堂认为。

  更多关键问题在产品召回之后

  事件余波仍在发酵。6月26日晚间民航局发布最新通知,称“近期多个头部品牌充电宝厂家因电芯存在安全风险对多批次产品实施召回,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撤销或暂停了多个充电宝及电池芯厂家的3C认证,上述情况表明旅客随身携带的充电宝存在安全质量隐患,给民航安全运行带来的风险持续增大”,因此将于6月28日实施新规,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安全无小事。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充电宝生产和消费国,2024年市场规模达到10.46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30%以上。目前,这一危机或将成为充电宝行业加速完善的契机,行业安全标准与国家监管升级的信号愈发明显。

  6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公开征集《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这一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而此前5月份,应急管理部批准《锂离子电池生产安全规范》行业标准正式发布。该标准由中国电池工业协会牵头,规定了锂离子电池生产企业在建筑、设施、工艺、场所、管理等方面的安全生产要求,明确了锂离子电池生产安全的规范。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则发布了关于移动电源、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程序调整的通知。通知指出,自2025年5月6日(含)起认证模式统一调整为“型式试验+初始工厂检查+获证后监督”。其中最为重要的变化是:型式试验样品由原来“企业送样”调整为“生产现场抽样”。

  行业内部也意识到了“内卷之下没有赢家”。6月26日,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发布《电池行业反恶意竞争倡议书》,指出“价格战”绝非电池行业发展出路,“以价换量”不能创造行业未来,倡导行业企业保障产品质量和安全底线,加强技术创新核心竞争力,以优质技术、产品、质量争取市场地位。

  共享充电宝品牌倍斯特创始人潘良春在移动电源领域从业近30年,他认为,从长期来看,这场风波将引发行业的新一轮洗牌,在要求更严格的国标之下,忽略品质、规模较小的商家或将出局。未来移动电源行业需通过供应链规范化、监管强化及企业自律,推动行业从“价格竞争”向“品质竞争”转型,从而重塑市场信任。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

标签:
编辑: 李志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