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陆 俊 文摄
近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宣布,其政府将对进口到美国的家具展开“重大”关税调查,并表示调查将在未来50天内完成,从其他国家进口到美国的家具将被征收关税,税率待定。这一消息在中国家具出口企业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对国内家具企业来说,如果美国对进口家具征收关税,无疑是一场巨大的冲击。如何应对这场冲击?未雨绸缪,做最坏的打算,是中国家具出口企业需要面对的新形势。
家具关税政策在美国也广受诟病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家具消费市场之一,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家具出口的重要目的地。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进口了约255亿美元的家具,比2023年增长7%,其中约有60%的进口来自越南和中国。中国家具以其优良的品质、合理的价格和丰富的款式,深受美国消费者的喜爱。然而,随着特朗普政府的关税大棒,中国家具在美国市场的份额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事实上,美国对进口家具征收关税在其国内也广受诟病。代表美国家具制造商和进口商的贸易组织——美国家居用品联盟今年4月领导了一个行业同盟,反对根据特朗普对进口木材和木制品展开的第232条款调查征收新关税。该组织在给商务部的书面评论中说:“从严格的法律角度看,进口木制品或家具与美国国家安全之间没有合理关联。其次,再多的关税也无法使美国家具制造业恢复到以前的水平。而关税将会损害仍在美国开展的制造业。”
美国最大的家居建材零售商家得宝公司表示,由于美国关税政策导致进口成本飙升,该公司旗下部分商品售价将被迫上调。家得宝公司表示,尽管目前公司正在寻求供应来源的多元化,但目前近一半的商品库存来自美国本土之外的供货商。美国政府大幅提高关税导致公司运营成本上升,家得宝公司第二季度净利润有所下调。此外,家得宝公司还表示,目前经济的不确定性和高利率导致消费者减少房屋装修计划,该公司预计全年每股收益将继续下降。
美国商务部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美国家具及家居用品进口额超过100亿美元。美国加征关税让不少美国家居品牌感到成本上涨的压力,进口商、经销商、零售商也需分摊关税成本,而美国消费者最终将不得不面对商品涨价的现实。
中国家具企业积极应对
事实上,近年来美国一直对进口家具挥舞“双反”和关税大棒,而中国家具出口企业也在积极应对,寻找出路。广东佛山的一些家具企业表示,会考虑海外建厂,把生产线设置在一些低关税的地方再出口。例如菲律宾、摩洛哥、泰国、文莱、马来西亚、墨西哥等国家,这些都是中国家具企业海外布局的热门选择。这些国家不仅关税较低,而且地理位置优越,便于出口到美国市场。
“这几个都是出口美国的‘热土’,尽管有关税壁垒,但相比中国低很多。同行一般会选择这些地方布局产线。”一位广东家具企业负责人表示,海外建厂不仅可以规避关税风险,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
除了海外建厂外,中国家具企业还在积极寻找新的市场。美雅鑫家具负责人陈杰认为,欧洲、澳大利亚等地是他们公司未来重点发展的市场。他表示,公司此前已经打开了德国、西班牙、法国等国市场客户,欧洲业务比重有三至四成。然而,他也坦言,实行起来存在难度。欧洲跟美国的产品款式不同,如欧洲更偏好简约风格,且欧洲市场已经有既有渠道和人员,继续投放资源也不一定意味着市场能跟得上。
最新的出口数据也印证了家具出口多元化取得的效果,据海关统计,前7个月中美贸易总值下降11.1%,其中家具类产品下降尤为显著。分析指出,美国自2024年起对华加征关税政策仍在发酵,部分订单已向东南亚国家转移。相比之下,中国对东盟贸易总值增长9.4%,这一区域正逐步成为家具企业开拓的重点新兴市场。
专家建议抢抓时间窗口
面对美国的关税政策,中国家具企业该如何应对?业内专家提出,不管企业未来如何应对美国关税政策,当务之急是未雨绸缪,在美国展开进口家具调查期间,抢抓时间窗口,尽量增加家具出口或增加在美国本土货仓的储备。家具出口企业应该密切关注美国关税政策的变化,及时调整出口策略。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品设计、降低生产成本等方式,提高产品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积极开拓新的市场,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此外,专家还建议中国家具企业加强与美国进口商、经销商的合作,共同应对关税风险。通过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可以共同分担关税成本,降低市场风险。
美国对进口家具征收关税的决策,无疑给中国家具出口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然而,挑战与机遇并存。面对关税壁垒,中国家具企业可以通过扩大海外仓、开拓新市场等方式,积极应对挑战,寻找新的发展机遇。
在这场关税冲击中,中国家具企业需要保持冷静、积极应对。只有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加强国际合作,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