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小孩子的玩具世界,正在成为年轻人消费的新大陆。从各大主题乐园化身年轻人的“快乐老家”,再到前不久潮玩产品的一盒难求,“童趣经济”在新理念与新技术的赋能下掀起了跨品类热潮,吸引大量年轻人踏足“童趣消费”领域。作为一种流行趋势,“童趣消费”亦反映出年轻人潜在的心理诉求。
“童趣消费”往往有怀旧色彩,能够引发消费者对童年的回忆。如今,面对快节奏生活所带来的压力,“童趣消费”可以为年轻人提供一个短暂的避风港,去重温人生中曾经充满安全感的时光,从而让内心充满活力。
当然,并非所有人的童年都充满纯粹的快乐。对于一些人来说,“童趣消费”意味着情感疗愈,能对留有遗憾的成长经历进行弥补与重塑,给予自己曾经渴望却并未充分获得的关爱、理解与接纳,进而重新养育自己的“内在小孩”。
与此同时,在社交媒体与名人效应的双重影响下,一些年轻人成为个性十足的潮流追随者,有的甚至凭借自己的实力与热情,在“圈子”内不断深耕,把爱好变成了“饭碗”,从而获得归属感与认同感。
然而,盲目追逐、过度消费、非理性攀比等问题也随之而来。部分潮玩商家通过制造稀缺感、设置隐藏款概率,放大“拆盲盒”的刺激机制,让消费者在“抽中惊喜”与“错失焦虑”中反复拉扯,甚至发生成瘾性消费。值得反思的还有,当潮玩成为社交圈层的“门票”、个人身份的“标签”,消费行为就不仅仅是情绪满足,而是被外部认同机制操控的结果,可能进一步加剧消费焦虑。
“童趣消费”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甚至文化表达,本身没有问题,但其健康长远发展需要正向引导。理性对待“童趣消费”,关键在于驱散认知的迷雾。
对消费者而言,应清醒识别情绪价值与物质价值的边界,避免陷入从众心理和标签化消费。对企业而言,合理科学的营销方法能够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而过度营销则可能适得其反。例如,刻意制造一些产品的“天价拍卖”,很可能引起消费者的反感甚至排斥情绪。相关企业应把重心放在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及品牌内涵的提升上,增强消费者的黏性和价值认同。对相关部门而言,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是关键,可通过设立扶持基金、建设产业园等举措,鼓励原创内容和IP孵化,鼓励创作者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自然科学中汲取灵感,让“童趣”产品承载更多的文化内涵,回应年轻人的心理诉求。
消费不仅仅是推动经济的引擎,更反映出社会文化心理的风向。面对情绪驱动型消费的上升趋势,需要前瞻性的引导,在情绪价值和商业逻辑之间找到平衡点,让“童趣消费”成为青年生活的调味品。 (综 合)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