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甘肃省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 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李江平
大师简介
李江平,国家级非遗项目洮砚制作技艺州级代表性传承人,出生于“中国洮砚之乡”——甘肃省卓尼县洮砚镇,是藏域李砚的第6代传人,精通砚、印、书、画。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雕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文房四宝协会理事,甘肃省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甘肃润玉洮砚艺术研究院院长,国家一级工艺美术品设计师,国家级职业技能裁判员,甘肃省传统工艺美术洮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兰州大学书法所助理研究员,兰州文理学院行业导师,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甘南州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卓尼、临潭、临洮县协会顾问。享受陇原人才绿卡和政府人才津贴待遇。
其作品荣获国际、国家级、省级、市州级奖项120余次,40多件作品被国家级、省级、市州级博物馆、院校及非遗中心收藏;申请国家专利6项,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完成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完成国家艺术基金项目1项,出版《唐诗系列洮砚百品》专著1部。
□ 本报记者 贾淘文
在兰州中山桥北的甘肃润玉洮砚艺术研究院里,一方方洮砚将传承千年的历史文脉缓缓地展开,淡绿的石面上金星闪烁,花纹流转似云水。李江平大师手持刻刀,俯身于一块洮石前,刀刃轻转,石粉簌簌落下,片刻间,一朵梅枝的轮廓便在石上初显。“洮砚是有灵性的,得顺着它的性子来。”他抬头一笑,指尖还沾着细密的石粉,眼中却闪着对洮砚艺术的炽热光芒。
从卓尼县喇嘛崖下土疙瘩堆里“寻宝”的孩童,到如今的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李江平与洮砚相伴近30载。他以刀为笔,以石为纸,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融入到洮石中,在方寸砚石之上,镌刻出中华文明史的辉煌赞歌,也留下了专属于他的艺术“脉搏”。
刀与痕:刻在心上的缘分
洮砚与广东端砚、安徽歙砚、山西澄泥砚齐名,并称中国四大名砚。早在唐宋时期,洮砚就已经享誉中原文坛,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开采制作历史,因其砚料质坚、细润如玉,发墨快、储墨久而不干涸等特点饮誉海内外。洮砚的原石料产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洮砚镇喇嘛崖和水泉湾及洮河沿岸一带,这里也被称为“中国洮砚之乡”。李江平便生于卓尼县的制砚世家,如今已是这门技艺的第六代“掌门人”。
“我与洮砚的缘分,是从童年堂屋里那股石粉与墨香的混合味道开始的。那里,洮河蜿蜒,喇嘛崖下的洮石历经4亿年沉淀,温润如玉。我的三祖父李茂棣是国家级非遗洮砚传承人,父亲和哥哥也以制砚为生,家族的技艺在我懵懂的童年时便刻在了骨子里。”谈及洮砚,李江平感慨万千,6岁那年的“一刀之罚”,是他与洮砚最早的深刻羁绊。
他说:“当时见父亲总拿着刻刀在砚台上忙活,我很好奇,趁他抽烟时,偷偷攥着他的刻刀,在刚雕好雏形的砚堂里刻了一刀。可那时的我不知道,洮砚的砚堂要平整如镜,才能顺利磨墨。当父亲的巴掌落在我手上,我才恍然大悟,我这一刀下去,这方砚磨墨时墨锭就要卡。当时,父亲抓着我的手,指着砚台边缘告诉我,雕刻要在砚堂外动刀,砚堂占三分之二,画面只留三分之一,这是规矩,也是给笔墨留的余地。”
父亲这一巴掌,将“三分之一”的规矩狠狠地印在了李江平心里。从那天起,家门口、上学路上的土疙瘩堆成了他的“练习场”。他捡来大人废弃的刻刀、平口螺丝刀,照着路边的牵牛花、崖壁上的燕子窝雕刻,手指磨得通红也不罢休。“有次我照着三祖父的云纹砚,在土疙瘩上刻了好几天,拿给父亲看。他没说话,只找出一把小圆刀,在我刻的云纹旁刮了两刀,原本僵硬的线条顿时活了。父亲那句‘要想工艺好,尕大圆刀不能少’令我至今铭记。”李江平说道。
9岁时,李江平终于拥有了人生第一块真正的洮石——哥哥给了他一块巴掌大的淡绿边角料,上面还带着几颗金星。李江平花了好几周,刻出一方砚台:砚堂平整,边缘刻着简单云纹,砚池雕成月牙形。他的三祖父看了笑着说:“这云纹虽稚,却有股子愣劲儿,像你这小子”。然而,刻砚的路上,血与痛从不少见。“10岁那年,我刻硬石时没收住刀,刀刃划在虎口上,鲜血直流。母亲用布条裹了好几层,仍止不住血,心疼地说‘以后再碰刻刀,就把刀扔了’。可没过几天,我又偷偷拿起了刻刀继续雕刻。我当时就暗下决心,以后就靠刻砚让家人过上好日子。”李江平抬起手,虎口处的浅疤清晰可见,这块疤就像枚小印章,刻着他和洮砚最初的缘分,也记录着他对于洮砚执拗的热爱。
技与艺:在文化汲取中“破圈”
2000年春,不满15岁的李江平背着行囊,跟着哥哥进了临洮洮砚厂。工厂的日子,是刀与石的反复较量,也是他手艺进阶的“练兵场”。当时,每天天不亮,他就蹲在料堆前选料,面对洮石红、黄、绿、黑、白的色彩与“黄标”“水波” 等特点,他一一琢磨,选好料,又忙着画草图、切坯子、精雕细琢。别的工人中午休息、晚上睡觉,只有李江平在车间里审料、画稿、刻砚,他的手指磨起水泡,破了就裹上布条、戴上手套继续刻。厂领导来巡查时,看到他满手的伤和他雕刻的精美砚台时说“这小子能吃苦,是块制砚的‘料’。”
那年下半年,李江平被调到兰州的洮砚专卖店,这成了他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李江平说:“兰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店里常来书画家、篆刻家,我就趁机学习。书法家何裕来店里,我就帮忙拉纸、洗毛笔,盯着何裕握笔的姿势,起笔时笔尖顿一下,行笔时手腕轻轻转,收笔时笔尖往上提。这些我都记在心里,晚上就在练习纸上写,再用刻刀在洮石上刻。在篆刻家骆石华治印时,我就站在旁边看,看他怎么布局、怎么刻出方劲线条,听他讲秦汉印的特点。2002年,经叔叔引荐,我又拜刘爱军老师学习自然形砚雕刻,那时我理解了因材施艺的道理,懂得了要顺着石料的自然造型和纹理设计砚台,从此我的手艺逐渐成熟。”
2005年,李江平在洮砚乡办起自己的砚雕工作室,带着乡里的学徒一起干。他手把手教学徒选料、画稿、雕刻,把从父亲和三祖父那里学到的诀窍传给他们。2010年5月,李江平在兰州金城关成立甘肃润玉洮砚艺术研究院。
李江平说:“研究院成立后,我的心里反倒是空落落的。这些年我刻了不少砚,手艺也得到认可,但总觉得砚台上少了点什么。直到叶舟、古马、阳飏等文化名人点醒了我——砚台雕得不错,但少了点‘文气’。砚是文房四宝之一,刻砚的人得懂文化,收藏者看的不光是砚,更是砚承载的文化。这句话像警钟一样,让我明白了光有技术还远远不够,还得有诗书画印的艺术底子。”
从那以后,李江平成了甘肃省图书馆和西北书城的常客,艺术书籍堆满案头,制砚治印累了,就坐下来读诗、看画、临帖。2012年,李江平结识了西北师大美术学院的史忠平老师,这让他的“补文之路”有了方向。他说:“从那以后,只要史老师有课,我再忙也赶去。他讲书法,我记‘起笔藏锋、行笔中锋、收笔出锋’;讲国画,我学‘皴、擦、点、染’;讲篆刻‘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计白当黑’。那以后,我出门总带着画板,等公交、等飞机时都随手画所见。去喇嘛崖写生,画了那里的山水,回到工作室刻了一方‘洮砚产地——喇嘛崖砚’,线条有快有慢、有断有连。史老师看了笑着说这砚有‘气’了,后来这方砚还获了省级‘创新杯’二等奖。我跟着史老师还参与了教育部的课题‘卓尼李氏制砚工艺传承研究’,第一次把刻砚手艺写成文字。”
洮砚《沧海曙光》在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荣获“百鹤奖”
2015年,李江平拜兰州大学书法研究所李恒滨教授为师。“李老师说我的刀工不错,但字的底子薄,书法写得好才能刻得好。之后我每个月都去兰州大学学书法,回工作室,字写累了就用刻刀在洮石上刻篆书,把书法线条转化成刀痕。2017年,我写了第一篇学术论文《洮砚雕刻刀法与保养方法简述》,梳理近 20年刻砚经验,发表在《海峡科技与产业》杂志上。当我拿着杂志坐在研究院展厅时,我对着砚台默默说,我终于不再是只会刻砚的匠人,而是能把手艺写成文字的砚儒。”李江平说道。
2017年6月,李江平参加了甘肃省书协第十四期书法高研班,作为班里唯一的 “匠人”在结业时他的书法作品获了奖,他还成功加入了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书法家协会的会员证握在手里的时候,李江平的思绪又回到了小时候在土疙瘩上刻字的日子,心中满是感慨,眼中充满坚定。
诗与砚:刀耕灵石“种”诗魂
2018年2月,李江平获得国家艺术基金青年创作《唐诗系列砚》项目,这让他多年的心愿得以实现。李江平对记者说:“唐诗是中华文化瑰宝,洮砚是千年传承手艺,把两者结合,是我一直想做的事。看到项目立项通知那天,我第一时间给史老师打电话汇报,史老师的鼓励让我更有干劲。为了雕好这百方砚台,我买了《唐诗鉴赏辞典》《全唐诗》和各种注释本,每天刻完砚,就坐在灯下读诗。读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时,想象黄河奔腾气势;读杜甫‘会当凌绝顶’时,感悟泰山巍峨;读王维‘明月松间照’,体味山林静谧……每首诗都要读上千遍,直到在脑海中浮现诗中的画面和意境。”
《唐诗系列砚》项目创作的难点,在于“因材施艺”,每一方砚都要根据石料的颜色、纹路、形状,对应唐诗的意境。李江平对记者说:“刻李白‘酒中仙’时,我特意用三角形砚石料,把李白醉酒飘洒的样子刻在砚面;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就将泰山的巍峨耸立表现出来;刻‘慈母手中线’时,我找了块温润的黄洮石,把黄色部分设计成窗户上的草莲和母亲的衣服,体现出母亲的忧愁。有一回,我得到一块带金星的绿洮石,石面上的金星像散落的碎光,我盯着石料看了好久,突然想起李白诗中‘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诗句,金星不就像星光吗?于是我把砚台雕成山的形状,砚堂刚好是半山腰的平台,金星点被云雾缠绕,在古寺上空闪烁,仿佛能看到李白伸手摘星辰的模样。”
这百方砚台,李江平从2008年刻到 2022年底,每一方都倾注心血。2019年3月,该项目顺利结项,2023年2月,《唐诗系列洮砚百品》专著出版。这些年,李江平的作品展在兰州多次举办,“砚遇金城——李江平洮砚精品展”“砚田种诗 图开华章”……《唐诗系列洮砚百品》每次都惊艳全场。
洮砚《蓬莱仙境砚》获第三届西冷印社“潜泉杯”金奖
从艺近30载,李江平对洮砚的炽热早已融入骨血。他用坏了几十把刻刀,案头的诗书画印典籍堆成了山。他在多所大中小学任客座教授,授徒100余人,其中12人成长为高级工艺美术师,5人成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他的另一本著作《洮砚技法解说》也即将面世。“手艺怕断,更怕僵。”在他看来,在创作中雕刻的每一个题材都是一次与历史和先贤的深入交流,他的内心时而在名山大川间游走,时而与先贤对弈、赋诗作乐。
李江平说:“洮石沉寂4亿年才成玉,我们的手艺,也得经得起时光打磨。我这辈子就做一件事——让诗的意境、书的筋骨、画的气韵、印的风骨,在洮石上生生不息,让这方承载着中华文脉的砚台,跨越时光,走向更远的未来。而我手中的刻刀,终将在岁月里,刻下更多与文化、与匠心有关的故事。我也会守着兰州金城关的研究院,守着一方方洮石,以刀为笔,以石为纸,在刻刀与石面的碰撞中,延续着洮砚的千年文化传承。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