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荟萃 “艺”览天下
千年匠心,一展风华。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即将于5月30日至6月2日在福建省福州市举办,这场汇聚传统技艺与创新设计的艺术盛宴,将再次点亮文化传承的璀璨之光。从精雕细琢的玉器陶瓷,到巧夺天工的刺绣漆器,从非遗绝技的活态呈现,到跨界融合的当代创意,在这里,每一件作品都是与时光的对话,每一次创新都是文化的延续。本报记者提前探访,对话展商名家,带您先睹为快,感受指尖上的匠心温度与中华美学的无穷魅力。
甘肃工美展团:黄河之韵 陇原匠心
图为洮砚作品《沧海曙光》。
□ 本报记者 王薛淄
5月30日,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主办的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2025CACE)将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启幕。作为中国工艺美术行业的“风向标”,这场盛会即将迎来一位“全勤标兵”——甘肃工美展团。自2019年博览会创办以来,甘肃连续五届从未缺席。此次甘肃工美展团携卓尼洮砚、兰州掐丝珐琅画、夏河唐卡等百余件精品,以六个标准展位的“陇原方阵”,展现黄河上游文明的千年工美智慧。
黄河之韵:
千年工美的陇原答卷
甘肃地处黄河上游,当地传统工艺美术以历史悠久、品类繁多、技艺精湛著称,地域民族文化特色鲜明。黄河文明孕育出10大类200余种工艺美术瑰宝。从马家窑彩陶的远古图腾到敦煌壁画的盛世华彩,从洮河砚台的墨韵书香到掐丝珐琅的流光溢彩,33万陇原匠人通过298位省级大师、207名高级工艺师、6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匠心接力,守护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
“甘肃工美展团连续参加五届博览会,博览会见证了甘肃工美的成长轨迹。”甘肃省工艺美术协会会长刘文胜表示,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展览规模宏大、参展人数众多,作品愈发精致亮眼,且国内影响力与日俱增,是推动工艺美术发展的顶级盛会。5年来,甘肃展品从“高原特色”迈向“高峰创作”,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的交响在此回荡。
山河为砚:
刻刀下的文明史诗
本届博览会将展出的两方洮砚,无声诉说着“石上史诗”。《沧海曙光》择取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甘肃洮砚,采用喇嘛崖老坑鸭头绿珍稀砚料,依天然水波纹理雕琢沧海激浪,37厘米砚面似凝固的惊涛,砚背深池可盛三斤墨汁,正反双用设计突破“文房清供”固有形态;《梦里家园》以56厘米砚面展开乡村振兴长卷——刀锋游走处,老宅炊烟、翠柏溪桥与新村小楼隔空对话,黄膘石纹化作岁月包浆,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时代命题刻入砚石肌理。
从选料到成砚需历时半载,每一刀都是与时光博弈。这两方巨砚,一方承载自然造化,一方铭刻时代变迁,恰似甘肃工艺美术的双生镜像:既敬畏传统,亦拥抱变革。
创新破界:
珐琅藻井的时空交响
在建筑艺术的浩瀚星河中,运用珐琅工艺制作的敦煌藻井,图案繁复、色彩鲜艳,被誉为“最美天花板”,展现了东方艺术的独特魅力。
当莫高窟藻井“走”下洞窟穹顶,在掐丝珐琅中焕发新生,珐琅藻井应运而生。本届博览会将展出的《四面佛藻井》以晚唐莫高窟第14窟为蓝本,掐丝细若游丝,釉色瑰丽如霞,抽象几何线条重构佛国庄严;《飞天藻井》再现初唐第329窟的飘逸神韵,铜丝勾勒飞天衣袂,金线点缀宝相花纹。LED光影中,青金石蓝与景泰蓝绿交织辉映,千年壁画在现代建筑中焕发新生。“珐琅藻井将继续绽放光彩,为人们带来更多美的享受。”刘文胜表示,此举让藻井从洞窟穹顶“飞”入城市空间,化作可触摸的“空中敦煌”。
图为珐琅作品《飞天藻井》。
工美振兴:
从手艺到产业的生态重构
甘肃展台的深层叙事,藏在33万从业者的选择里——
唐卡画师以矿物颜料绘制“移动的壁画”,夏河拉卜楞寺的唐卡从经堂走向美术馆;兰州掐丝珐琅匠人开设非遗研学工坊,让“敦煌色卡”成为Z世代的国潮配饰;洮砚雕刻师直播开石选料,百万网友围观“石头里长出的山水”……
正如《梦里家园》砚中那座连接新旧村落的小桥,甘肃工艺美术正搭建传统与现代的通道。刘文胜透露,未来甘肃将借博览会平台,推动“非遗+文旅+电商”生态链建设,让藏在深山的技艺,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从黄河古渡到东海之滨,甘肃工艺美术携带着马家窑的陶土、莫高窟的矿彩、洮河畔的砚石,在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上将完成一场横贯东西的文明巡礼。
青海省工艺美术大师完德尖措:唐卡“焕新” 千里赴会
图为4幅水陆画唐卡作品。在传统唐卡绘制技艺上,该作品融合工笔画技艺,矿物颜料调色艳丽、线条流畅、勾金精细。
本报记者 赵 曦 □ 黄芷凌
本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青海展团将重点展示以唐卡为代表的藏族文化瑰宝。其中,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热贡龙树画苑画师、青海省工艺美术大师完德尖措将携多幅精品参展。
“本次参展的几幅传统题材唐卡,在内容、矿物颜料搭配以及勾线、勾金等方面都突破了传统审美。而水陆画唐卡则在传统技艺基础上融入工笔画技艺,为唐卡的创新奠定了良好基础。”完德尖措告诉记者。
完德尖措说:“今年是我第五次参加工艺美术博览会,工艺美术博览会让更多人欣赏并喜爱上唐卡独特的艺术魅力。我们不远千里到福州,就是要通过博览会平台,推动唐卡艺术不断走出青海,走向全国,迈向世界。”
唐卡,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是一种以玛瑙、珊瑚、松石、朱砂等天然矿物为颜料,绘制在布幔上并以彩缎装裱的卷轴画。其题材涵盖佛教内容、历史人物、天文历算、医药图谱等,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生动记录了藏族的文化、历史与生活,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完德尖措的家乡同仁市隆务镇吾屯素有“中国唐卡艺术之乡”的美誉。完德尖措的家族从事唐卡艺术已有700余年,他的两位叔叔扎西尖措和曲智是著名唐卡艺人,其中扎西尖措更是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自幼耳濡目染唐卡魅力的完德尖措,15岁开始研学唐卡绘画,22岁大学毕业后正式开启艺术生涯。经过数年潜心钻研,他已成为一位技艺娴熟、风格独特的唐卡艺人。其作品先后在西班牙马德里中国文化中心、泰国曼谷中国文化中心、日本日中友好美术馆以及埃及、突尼斯、摩洛哥、芬兰、挪威、丹麦、尼泊尔等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机构展出并被收藏。
唐卡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超越了时空的界限,而工艺美术大师则作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将这门传统技艺代代相传。
2013年,完德尖措和两位叔叔共同创建了热贡龙树画苑。画苑免费招收广大热爱唐卡绘画的年轻人。在这里,学徒们通过创意设计和加工,将唐卡转化为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有效提升了家庭收入。经过多年发展,龙树画苑已成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艺术人才的重要基地,被文化和旅游部列为首批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与“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目前龙树画苑拥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及省级非遗传承人8名,优秀民间艺人43名,学员170名。
为适应新时代发展,龙树画苑唐卡形成鲜明的时代及地域风格特征,内涵也更加丰富多元。眼下,完德尖措正在创作一幅展现56个民族大团结的唐卡,其中包含了青海各民族职工形象及当地生态景观等内容。
立足新时代,描绘新时代。如今,唐卡之上的“大千世界”较之往昔更加丰富多彩,生动诠释了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图景。“唐卡数百年来始终遵循着传统题材与技艺,但随着其逐渐进入艺术品领域,我们应当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价值的作品,让唐卡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完德尖措说。
江西省陶瓷行业协会展团:陶韵新语 “艺”脉相承
图为作品《日出青峦烟欲紫》,作者涂志浩。作品结合高温颜色釉和粉彩,以传统水墨为基底,融合现代艺术构思,勾勒出气势恢宏又意境悠远的山水画卷。
本报记者 赵 曦 □ 黄芷凌
本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上,江西省陶瓷行业协会展团将集中呈现艺术陶瓷的非凡魅力。其中,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携12件精品亮相,全面展现江西陶瓷的传承与创新。
“目前,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的备展工作已进入收尾阶段,12件展品已完成质检与布展预演。为呈现出最佳的工艺细节与艺术氛围,研究所专门成立专项工作组,从包装运输到展位设计搭建,对每件展品的陈列展示都进行了反复推敲。同时,研究所已完成展品的数字化资料整理工作,方便观众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了解展品详情。”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副所长涂志浩告诉记者。
以远古文化为灵感,将传统青铜面具与现代人物形体重组;以自然花卉为表现对象,融入当代艺术的拼贴手法;以立体正方造型为载体绘制山水,创造性地体现“方寸纳山河”的传统山水意境……据涂志浩介绍,江西省陶瓷行业协会展团参加本届工艺美术博览会的12件展品,主题聚焦“传统与未来的对话”,在文化内涵上,深挖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将东方哲思、文人雅趣等元素融入创作,彰显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精神内核。在艺术表现力上,打破传统陶瓷的单一呈现方式,通过新颖的造型设计、独特的色彩搭配与空间布局,增强视觉张力与艺术感染力,展现出极具现代感的审美表达。
图为作品《荷影金浪》,作者陈康。作品采用景德镇珐华彩制瓷工艺,以兰寿金鱼为主体。兰寿金鱼体型圆润、憨态可掬,形态各异,色彩绚丽。荷花与兰寿金鱼相互呼应,增添了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同时,打破传统的对称式构图,采用不规则的布局方式,使兰寿金鱼和荷花在画面中错落有致。
此次是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以下简称“研究所”)连续第五次携精美陶瓷作品参展。据了解,该研究所成立于1954年,原隶属轻工业部,后并入景德镇陶瓷大学,挂牌“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和“景德镇陶瓷学院研究所(现为景德镇陶瓷大学研究所)”,下辖艺术中心、特种陶瓷研发中心、装饰材料研发中心、传统陶瓷研发中心等七个专业部门,拥有各类仪器设备700多台/套,形成覆盖陶瓷全产业链的科研体系。研究所自建立以来承担国家、省、市各类科研项目共400多项,为我国陶瓷工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依托得天独厚的科研艺术优势,研究所在陶瓷艺术传承保护和创新方面持续发力。
涂志浩介绍,在创作过程中,研究所始终致力于传统工艺的创新探索。一方面,对传统陶瓷工艺的技法、材料与流程进行改良升级,通过优化釉料配方、成型工艺、烧制技术等,提升作品品质与艺术表现力;另一方面,积极突破工艺边界,推动陶瓷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现代科技跨界融合,不断拓展陶瓷艺术的表现形式与应用场景,使传统工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传统工艺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其传承既是对技艺的延续,更是对文化根脉的守护。而在现代社会,传统工艺的‘活化’离不开创新。我们期望借助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这个平台,与国内外工艺美术领域专家、从业者深入交流,共同探讨传统工艺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路径,汲取前沿理念与经验;积极寻求产学研合作新机遇,推动陶瓷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拓展陶瓷文创、礼品瓷等产品的应用场景;提升研究所作品与品牌的行业影响力,从而吸引更多青年人才投身陶瓷艺术事业,为中国工艺美术的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助力行业迈向更高发展阶段。”涂志浩说。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