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紫茜
“一休息就想找个清净地儿,刷到这家村咖就来了,没想到咖啡拉花很精致,坐在树下喝咖啡,还能看见远处风景,氛围感拉满。”周末专程从市区驱车40公里前来打卡的游客田女士,捧着咖啡杯兴奋地向记者展示自拍。
时下,乡村咖啡馆正以独特的姿态融入乡村发展新图景。这些遍布各地、风格迥异的村咖,凭借乡野风情与咖啡文化交融的体验迅速走红社交平台,成为都市人群逃离喧嚣、追寻“松弛感”的热门打卡地。更重要的是,村咖不仅是休闲消费场景的创新,更搭建起城乡要素流动的桥梁——通过将农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盘活闲置农房资源,为乡村资源“变现”开辟新路径,成为驱动乡村振兴的引擎。
村咖网络加速构建
覆盖全国多地
近年来,乡村振兴浪潮中涌现新业态,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村咖,以优势资源吸引八方来客,激活乡村经济新动能。
在北京,乡村咖啡业态蓬勃发展,截至2025年2月,全市已开设209家村咖,年接待量361.5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6296万元。其中,怀柔区的“亲然·大山咖啡”年接待游客超60万人次,年收入达200万元;平谷区的“也行咖啡”通过改造传统厨房空间,将本地农产品融入咖啡甜品制作,成为京郊休闲新去处。
游客李女士趁着周末来到“也行咖啡”,一边品尝着用本地食材制作的咖啡甜品,一边感慨:“没想到在乡村能喝到这么有特色的咖啡,这里环境清幽,还能体验乡村生活,特别适合和朋友一起来放松。”
在浙江安吉,常住人口不足60万的县域内,已集聚超300家村咖,年接待游客量超过615万人次,形成1.21亿元的特色产业规模。据悉,安吉打造的“深蓝计划”,巧妙利用废弃矿坑空间,既保留工业遗迹特色,又融入现代咖啡文化,创下了单店日咖啡出杯8818杯的全国纪录。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依托藏式民居资源,发展“村咖+”模式,全县改造提升20余家特色村咖,年接待游客量超150万人次。
经营模式多元创新
激发业态活力
各地村咖立足本土实际,探索出多样化经营模式,为乡村业态注入新的活力。
“村咖+民宿”模式深度融合住宿与休闲业态,让游客在享受乡村慢生活的同时,获得独特的消费体验。北京密云区的老友季乡村花园民宿,以高品质咖啡研发为特色,将当地农产品融入产品体系,咖啡营收占民宿总收入的10%。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的喜马拉雅电影咖啡馆,从单一咖啡业态起步,逐步拓展特色民宿、藏餐等业务,带动本村5户群众参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在民宿里既能喝到咖啡,还能看电影,这种体验太棒了。”入住喜马拉雅电影咖啡馆的游客陈先生在社交媒体平台分享着自己的感受。
“村咖+农场”模式实现产业融合发展。浙江余杭黄湖的施丹妮,将自家农场闲置房屋改造成咖啡馆,用农场种植的樱桃制作“樱雪煎云”创意咖啡,以村咖为引流窗口,带动农场多元化经营,年营收达300多万元。
此外,“村咖+非遗”模式则让传统文化在现代消费场景中焕发新生。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部分村咖将唐卡、石刻等非遗体验融入经营,让游客在品尝咖啡的同时,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魅力。游客李女士表示:“一边喝着带有藏族特色的酥油拿铁,一边跟着非遗传承人学习唐卡绘画,这种文化与美食交融的体验特别难得,让我对当地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注入乡村振兴动能
破解发展难题
现如今,村咖作为一种新兴业态正悄然崛起,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从浙江安吉日销8000杯的网红村咖,到北京周边融合民俗特色的温馨小店,村咖不仅成为乡村旅游的新亮点,更在产业融合、人才回流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然而,在这股热潮背后,村咖行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业内人士指出,当前村咖行业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场景同质化严重。许多村咖在装修风格、产品类型上缺乏特色,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走进一些村咖,仿佛置身于城市的普通咖啡馆,乡村特色荡然无存。二是专业人才短缺。咖啡制作、门店运营需要专业的技能和经验,但乡村地区难以吸引和留住专业人才,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三是季节性客流波动明显。受乡村旅游淡旺季影响,村咖的客流量在不同季节差异较大,淡季时经营压力倍增。四是偏远地区物流成本高。咖啡豆、奶制品等原材料的运输成本较高,压缩了利润空间。此外,随着头部咖啡品牌逐渐下沉市场,村咖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
面对这些挑战,食品领域专家认为,在政策引导方面,政府应出台更多支持村咖发展的政策,如提供租金补贴、税收优惠等,降低经营成本。同时,加强行业规范,制定相关的服务标准和卫生标准,促进村咖行业健康发展。例如,北京市平谷区制定《乡村咖啡店食品经营指引》,从源头上保障了村咖的食品安全。在资源整合方面,应强化区域资源整合,构建“咖啡+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体系。鼓励村咖与周边景区、民宿、农家乐等合作,推出“咖啡+民宿”“咖啡+采摘”等套餐,丰富游客体验。同时,还可以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非遗技艺,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村咖品牌,实现差异化竞争。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强与职业院校、培训机构的合作,开展咖啡制作、门店运营等相关培训,为村咖行业输送专业人才。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定期组织行业交流活动,分享经营经验和市场信息,提升从业者的经营水平。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