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紫茜
当下,“为演赴城”成为文旅消费新趋势。从一线城市到二三线城市,演唱会、音乐节等各类演出不仅点燃消费者的热情,更带动酒店、餐饮、旅游等相关产业消费大幅增长。实践表明,演出经济正突破传统旅游市场格局,为不同规模城市的文旅产业注入新动能,推动消费场景的深度拓展与消费链条的持续延伸。但在市场持续升温的同时,也需关注现存困境,以多元举措助推演出市场向更高质量迈进。
以演兴城
演出经济促进城市文旅消费
近年来,“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成为文旅消费新趋势,消费者以演出为契机规划旅行行程,催生出文旅融合的多元消费模式。美团旅行发布的《2025“五一”假期吃喝玩乐消费洞察》报告显示,假期期间,各地演唱会、音乐节超百场,音乐节、演唱会周边吃住玩套餐订单量同比增长180%,彰显出“演出+”模式的消费潜力。
在北京,演唱会、音乐节正逐渐成为激发城市活力的重要引擎。各城区不断创新“演出+”消费场景:昌平区借音乐节推出“一张票根玩转昌平”促消费活动,通过整合区域内文旅、餐饮、酒店等资源,实现综合收入6593.05万元;延庆区2025北京超级草莓音乐节开幕首日,超3万名消费者冒雨赴约,带动北京世园公园周边酒店入住率达100%,三天内直接和衍生消费共计6000万元;海淀区华熙LIVE·五棵松则围绕演唱会前后的消费时段打造“5小时生活圈”,依托“票根经济”对接20多家酒店提供折扣,有效拉动周边地区商业消费。
专程从上海赶来参加北京草莓音乐节的消费者田女士表示:“除了享受音乐,我还利用这次机会游览了世园公园,品尝了北京特色美食,这种将音乐与旅游结合的体验很不一般。”
值得一提的是,在二、三线城市,“演出+”模式同样展现出强大的带动效应。据悉,安徽滁州凭借葫芦果音乐节,实现当地酒店预订量增长2.4倍;新疆伊宁蜜桃音乐嘉年华,带动酒店预订同比增长1.3倍。
以政策创新与IP赋能双轮驱动
实现从流量到“留量”的转化
在“演出+”模式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各大城市正以政策扶持与文化赋能双轮驱动,探索该模式下“流量变现”的多元路径。
政策方面,各地拿出“真金白银”为演出文旅产业注入发展动能。据了解,南京自2017年起,设立专项资金,通过“直接补贴、积分奖励”机制,对遴选出的优秀演出剧目实施补贴,比例最高可达每张票价的50%。这一政策不仅激发了消费者观演热情,也吸引了演出团体、经纪公司纷纷在南京布局,形成演出产业集聚效应。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等四部门则出台《苏州市进一步促进文旅体联动丰富产品供给的意见》,建立奖励标准:对主办单位以市场化方式举办大型演唱会、音乐节,每站次售票人数超5万人次的,按照每人次15元对主办单位予以奖励;每站次售票人数超10万人次的,对超出部分按照每人次20元对主办单位予以奖励。通过政策激励,推动演出持续释放引流价值与提升吸引力。
文化赋能方面,多地积极尝试将演出IP与城市文脉深度融合。以湖北宜昌为例,大型歌舞剧《三峡千古情》立足长江三峡文化,用跨时代的影视模式打通古今文脉,用跨次元的创新演艺重塑艺术张力,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转化为极具感染力的视听盛宴。相关数据显示,自去年7月开业以来,该剧三个多月的演出场次达到416场,营收突破1亿元,同时带动宜都全市酒店入住率增长120%,拉动宜都旅游总收入可比口径增长超40%、全产业链增长数十亿元。
文旅产业专家认为,当前文旅消费已从单一观赏型向深度体验型转变,城市需要通过政策创新构建产业生态,依托文化IP打造差异化竞争力。政策补贴能快速集聚市场资源,而文化IP的在地化开发则赋予城市独特的吸引力,两者结合才能实现从流量到“留量”的转化。
以文化为媒
推动演出市场高质量发展
结合诸多案例可以看出,演出经济愈发升温,行业也在经历深刻转型:第一,从“明星依赖”转向“IP孵化”,如扬州七河八岛音乐节通过打造独具特色的音乐IP,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消费者。第二,从“流量竞争”转向“生态共建”,如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等部门出台的《苏州市进一步促进文旅体联动丰富产品供给的意见》和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发布的《成都市关于推动演艺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均通过建立奖励机制来激励演出经纪机构及艺术团队的创作与表演,进而营造多方共赢的良好生态。第三,从“短期火爆”转向“长效运营”,如西安音乐厅凭借一场场高品质的音乐会,循序渐进地培养消费者对舞台艺术的热爱。有关数据显示,十余年来,西安音乐厅举办4100余场音乐会,接待听众超过217万人次。
但值得注意的是,市场繁荣背后也隐藏挑战。文化与旅游产业资深分析师高东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演出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演艺空间不足、内容供给缺乏、地域分布不均、艺术创作与表演质量参差不齐。这些问题影响了消费者的观演体验和市场的健康发展。地方政府在发展演出经济时,应完善演艺基础设施、丰富内容供给、促进地域均衡发展、提升艺术创作质量和加强市场监管,以推动演出市场高质量发展。”
展望未来,演出市场或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沉浸式”体验升级,如湖北宜昌《三峡盛典》采用全景多媒体和水幕舞台,结合室内无人机、矩阵威亚、全息影像、流线灯光、环绕音响、实景山体等全新演艺技术,再现三峡的经典风光和传说场景,展现宜昌记忆的多元文化魅力。二是“在地化”深度融合,如南京“秦淮灯会”等IP持续出圈,成为地域文化的名片。三是“国际化”布局加速,西安等城市通过举办国际音乐节,提升城市软实力、推动区域发展、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