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 > 要闻

碳市场提速:为绿色发展注入“硬约束”与“新动能”

时间:2025-10-09 10:39:18 来源:消费日报网

  9月19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部长介绍,我国已建成并稳定运行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全国60%以上的碳排放量,同时启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这一消息显示了我国在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上取得的重要成绩。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是一种环境政策工具,更是推动经济转型的市场机制。过去,碳减排主要依赖行政命令和政策指标,缺乏价格信号。而碳交易的本质,就是通过“给碳定价”,让减排成本和收益显性化,把企业的减排意愿从“被动响应”转为“主动选择”。当碳排放多意味着成本增加、盈利受限时,企业自然会加快节能降耗和技术创新。换句话说,碳市场是绿色发展的“硬约束”,也是创新驱动的“催化剂”。

  更值得注意的是,碳市场不仅在“控碳”上发挥作用,也在“新动能”培育中展现潜力。首先,它正在催生绿色金融的发展。碳配额、碳资产的交易,正在成为新的金融工具,碳基金、碳期货等创新产品有望拓展投资渠道,形成新的资本市场增长点。其次,它为绿色产业提供了新的增长空间。新能源、储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节能装备等领域,都将在碳价格信号的引导下加速发展,成为拉动经济的新引擎。第三,它也有助于培育新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围绕碳核算、碳审计、低碳技术服务等新职业正在出现,绿色就业正在成为新的社会增长点。

  从规模看,中国碳市场的体量全球第一,覆盖60%以上的排放量,既显示了制度设计的力度,也体现了减排行动的广度。这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坚实抓手。相比欧美市场,中国碳市场起步虽晚,但凭借庞大的能源消费和产业基础,一旦运行稳定,必将对全球碳定价体系产生深远影响。

  碳交易市场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排放量减少多少”,更在于它能否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绿色低碳转型不是企业的负担,而是未来竞争力的源泉。谁能率先适应碳约束,谁就能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抢占先机。

  当然,碳市场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碳市场的逐步完善与扩容,它不仅会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抓手,也将成为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展现责任与引领的重要平台。绿色转型的未来,正是在市场的博弈与新动能的孕育中不断成形。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

标签:
编辑: 李志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