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史晓菲)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激发轻工标准化工作活力,构建新质标准体系,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近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在北京召开2025年全国轻工行业标准化工作会议。会议全面总结“十四五”以来轻工标准化工作成效,分析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任务。
会上,表彰了2023—2024年度轻工行业标准化先进集体,全国皮革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皮标委”)、全国制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鞋标委”)因在标准组织建设、标准体系优化和有效供给、标准化平台建设、国际标准化等方面成绩突出,被授予2023—2024年度轻工行业标准化工作先进集体。
当前,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新型工业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制造强国建设取得新进展。我国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由2020年的31.3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40.5万亿元,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世界第一。标准化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正不断释放关键支撑力。近年来,皮革和制鞋行业标准化工作紧扣行业发展需求,坚持系统化思维与务实导向并重,不断探索完善管理机制,夯实技术基础,强化协同合作,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展现出我国轻工行业标准化建设的新格局。
皮标委、鞋标委持续完善管理制度,构建了以章程为核心,涵盖人员管理、组织运行、技术验证等内容的“1+4+N”制度体系,实现了制度覆盖的系统化和流程管理的标准化,为标准化工作的规范运行和高效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同时,注重打造高素质专业队伍,通过年度专题培训、专家授课、技术研讨等形式,不断提升委员和观察员的标准化专业能力,借助信息化平台加强交流协作,显著提升了行业标准建设的凝聚力和执行力。
标准的科学性和适用性离不开技术验证。皮标委和鞋标委在行业内率先探索验证试验机制,建立了从实验室申报、考核、注册到退出管理的全流程制度,并通过整合多家样品供应单位和建立覆盖物理、化学、微生物等领域的验证实验室网络,构建起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技术支撑体系。在新标准实施前夕,组织专业实验室开展专题研讨,推动关键条款达成共识,并结合实际开展标准宣贯和应用培训,为标准的顺利实施夯实了基础。
在项目管理方面,两大标委会聚焦行业前沿动态和技术瓶颈,采用需求调研、企业反馈、专家论证等机制,确保标准立项的针对性和可行性。通过制定五年规划、建立“标准预研库”、实施全过程进度管控,保障了标准项目的系统布局和高效推进。项目启动后,组建由企业、高校、检测机构共同参与的“标准起草联合体”,通过定期联席会议机制协同攻关,实现了“产学研用”一体化深度融合。在标准审查环节,推行“专家主审+行业会审”的双重审查机制,从技术可行性、指标合理性、行业适应性等方面进行系统评估,提升了标准制定质量,增强了行业共识和权威性。
在标准成果转化方面,两大标委会积极推进团体标准“先行先试”,快速响应绿色化、智能化等产业发展方向。近年发布的《可持续性产品评价技术规范 鞋类》和《产品碳足迹 产品种类规则 皮革、毛皮》等团体标准,填补了我国在相关领域的技术空白,为企业推动产品绿色化、实现碳核算提供了明确的技术路径。这些标准已在安踏、兴业皮革等企业广泛应用,不仅取得了良好的产业化效果,也为国家标准的制定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皮标委和鞋标委作为国际标准组织的国内对口单位,持续加强国际合作,通过构建“国际—国内”标准化协同机制,跟踪国际标准动态,开展技术转化,推动我国标准加快“走出去”。通过组建国际专家组、参与ISO标准制修订、推动与西班牙和法国等国家的技术合作,逐步增强中国标准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与影响力,将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技术优势的方案纳入全球标准体系,推动实现技术互信与规则共识。
为了提升标准的持续适应能力,两大标委会还建立了动态评估机制,结合标准实施反馈、抽查数据分析、技术更新变化和国际标准对比等多个维度,对现行标准进行周期性评估与优化。通过设立咨询问题台账、组织调研走访、收集企业建议,建立了一套以数据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的标准更新机制,确保标准能够持续响应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
下一步,两大标委会将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标准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围绕高端制造、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等前沿领域,加快标准研制节奏,推动标准成果在更大范围落地见效。同时,继续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完善标准化人才梯队建设,以标准引领产业升级,以制度保障质量提升,为我国皮革和制鞋行业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
皮革和制鞋行业的标准化建设已迈入系统集成、协同联动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标准不仅是产品技术的底线,更是产业竞争的高地。在制度不断健全、机制持续完善、国际交流日益深入的背景下,一个更开放、更科学、更具国际影响力的标准体系正在逐步成型,为我国皮革和制鞋行业走向世界注入强劲动力。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