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 曦 □ 王雅舒 文/摄
据光明网报道,近日,一则“男子忘关火27天后回家才发现”的话题登上热搜,引发网民关注和讨论。近年来,由于厨房用火导致火灾的案例不在少数,据不完全统计,仅2024年公开的燃气安全事故就已导致27人死亡、158人受伤。一桩桩案例背后,是生命的逝去与家庭的破碎。如何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对燃气灶具进行技术创新,已成为一个行业难题。在此背景下,我国先后出台并实施了多版燃气灶具强制性国家标准。而即将于明年实施的最新标准GB 30720-2025《家用燃气灶具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对燃气灶具的热效率、熄火保护装置、燃气系统气密性等关键安全指标提出更高要求,持续推动行业规范升级,促进行业技术创新,守护千家万户的用气安全。
从“强制配备”到“进阶升级”
消费者选择更多
日前,记者走访了北京市多家家电卖场。在面对记者提出“商品是否有安全保障”的问题时,电器卖场的工作人员回复道:“所有的燃气灶都有熄火保护装置,没有的产品不让上市。”
图为9月9日,消费者在北京一家卖场内选购燃气灶。
实际上,自2007年起,强制性国家标准GB 16410-2007《家用燃气灶具标准》便彻底改变了家用燃气灶具的安全格局——无论是台式燃气灶还是嵌入式燃气灶,家用燃气灶具必须配备熄火保护装置。业内人士介绍,这一装置的加入填补了传统燃气灶存在的安全漏洞,当燃气灶因风吹、汤汁浇灭或点火失败意外熄火时,它能在60秒内自动切断燃气通路,防止燃气泄漏引发中毒或爆炸。如今,这一生命“安全阀”被妥善地安装在每一台家用燃气灶具上,筑牢了厨房安全基础防线。
安全得到保障后,功能升级创新便成为了中高端燃气灶具的核心竞争力。“定时装置是目前最火的卖点,几乎所有主流品牌都增加了这一功能。”方太品牌销售员告诉记者,使用时只需要直接设置开火时间,运行到设定时间后机器会自动关闭阀门,既不用担心炖煮的东西烧过头,也不用担心离灶忘关火所带来的安全隐患。不过,销售员也坦言,功能升级带来了成本上升,定时装置多为3000元以上中高端机型的“专属”,基础款仍以满足核心安全需求为主。
与定时装置的“全民适用”不同,防干烧功能更偏向精准定位。“防干烧功能比较适合没有大量爆炒需要的老年人使用。”华帝品牌销售员向记者介绍,该功能是通过智能感温探头实时监测锅底温度,超过设定温度时自动切断燃气,有效防止因忘记关火引发的干烧火灾。
不难看出,无论是熄火保护装置、定时功能,还是防干烧功能,都体现了品牌方对消费者安全需求的回应。
新国标出台
严格机制推动产品再升级
市场的自我升级不仅依赖于企业的主动创新,更离不开国家标准的引领与规范。正是在此背景下,燃气灶具标准体系持续完善。今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GB 30720-2025《家用燃气灶具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该标准将完全替代GB 30531-2014《商用燃气灶具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30720-2014《家用燃气灶具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具体实施日期为2026年3月1日。新国标的内容主要对家用嵌入式/台式燃气灶和集成灶的能效等级等技术标准参数做了调整。其中,一级能效产品的热效率提升到70%,二级能效提升到64%。
针对“热效率”这一概念,方太品牌销售员介绍道:“热效率越高,燃气的利用率越高,燃气灶在燃烧过程中浪费的热量越少,使用时更省气。” 企业在前端技术的快速突破,正在不断推动行业加速升级。该销售员向记者介绍,方太某一款产品的热效率已达78%,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业内相关人士分析指出,本次能效标准的大幅度提升本质是在倒逼厨卫燃气具行业回到技术创新升级的本源上来,进而实现国家产业升级的发展要求。核心技术指标的升级将为那些拥有技术积累、专注于燃气灶核心技术制造工艺的专业品牌提供发展机遇。一方面,那些不符合新国标要求的燃气灶产品和企业将被淘汰出局;另一方面,那些符合新国标要求且拥有核心竞争力的燃气灶品类和产品将脱颖而出,这将导致燃气灶市场的品牌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市场格局加速重构。
新国标的实施也为消费者提供了选购借鉴。“选燃气灶的时候,首先要看符不符合国家标准,有没有3C认证。”帅康电器销售员介绍,“其次才是个性化的功能选择,像现在常见的支持微火烹饪、一键爆炒等功能的产品。比如新国标规定燃气灶热负荷不能超过5.2千瓦,但一键爆炒功能可在限时一分钟内将火力提升至最高3.7千瓦实现爆火速炒,在符合国家标准和安全的前提下,满足了大众对多样化烹饪方式的需求。”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