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 > 要闻

琴韵漫村巷:“天籁加依”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时间:2025-08-19 10:55:02 来源:消费日报网

  本报记者 赵 曦 □ 黄芷凌 文/摄

  新疆地处古丝绸之路核心地带,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古代东西方音乐交汇之地。尤其是发源于龟兹地区(今新疆阿克苏地区)的龟兹乐,曾作为宫廷“十部乐”中“四夷乐”之首,以融合多元文化的乐器体系而闻名。据史料与遗存考证,龟兹乐先后使用过数十种乐器。在千年流变中,这些乐器既保留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又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创新。

screenshot-1755567649476.png

  图为正在演奏的村民们。

  龟兹故地阿克苏地区新和县加依村,是传承发扬龟兹文化的典型代表。2008年,其手工乐器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全村有400余人从事乐器制作,并拥有1位国家级和5位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制作的乐器种类达27类、50余种,年均制作乐器4万余件,年销售总额1800万元。

  近年来,加依村依托底蕴深厚的龟兹乐器文化,深入挖掘以手工乐器制作为核心的历史人文资源,积极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在保护和传承民族艺术的同时,翻开了乡村振兴的新篇章。日前,记者走进这座被誉为“中国新疆民间手工乐器制作第一村”的村庄,循着悠悠琴声,聆听加依村在新时代谱写的动人旋律。

  非遗传承“主题曲”延绵不息

  走进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维吾尔族乐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努尔东·司马义的乐器制作工坊,记者仿佛置身于一座小型乐器博物馆。葡萄架上挂满了正在晾晒的色彩斑斓的都塔尔;工作间的墙壁上陈列着制作完成的热瓦普、手鼓等乐器;地上则堆放着制作乐器所需的木块和工具。

screenshot-1755567666709.png

  图为工人正在上琴弦。

  努尔东·司马义出生于乐器世家,自幼跟随父亲学习乐器制作技艺。17岁时可独立制作乐器,从事乐器制作已近50年。

  “一把上好的乐器从选材到制作完成,耗费的工夫可不少,需要精雕细琢。”努尔东·司马义托起一把都塔尔,向记者介绍道。

  据了解,都塔尔的琴声浑厚悠扬,素有“维吾尔族乐器之母”的美誉。其外形酷似一个长柄的大水瓢,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和琴弦等部件构成。

screenshot-1755567709003.png

  图为工人正在打磨琴颈。

screenshot-1755567721712.png

  图为工人正在抛光琴箱。

screenshot-1755567732305.png

  图为工人正在组装琴箱。

  “制作大水瓢(共鸣箱)是整个制作过程中最关键、难度最大的环节。选材上就十分讲究,必须使用桑木。因为桑木韧性佳,在加工时不易断裂,而且用它制作的都塔尔音色也最为动听。选好桑木后,先在木料上画出水瓢形状,并将其雕刻出来,制作成十几块两端窄、中间宽的木板条。接着把这些木板条放入水盆浸泡,待其充分吸水后,再慢慢烘烤弯曲至所需弧度,并用牛皮胶将它们粘合起来。”努尔东·司马义告诉记者,待琴身成型后,他还会把牛骨、骆驼骨等材料镶嵌在共鸣箱背板、琴杆及弦轴处作为装饰。

  制琴的每一个步骤都考验着匠人的功力。“所有工序都由手工完成,制作一把都塔尔,简单的约需3天,复杂的则要一个月左右。”努尔东·司马义表示,除都塔尔外,他还能制作弹拨尔、热瓦普、艾捷克等十几种乐器,并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进行一些创新设计。这些乐器不仅销往北京、上海等地,还远销至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等国家。

  由于努尔东·司马义制作的乐器音色优美、造型漂亮,深受市场欢迎,不少年轻人慕名前来拜师学艺。多年来,努尔东·司马义已累计培养出100多名徒弟。“不只是本地青年,也有外地专程来学艺的。”他介绍道,“目前有15名徒弟正跟随我学习。他们从学做都塔尔开始,技艺精进后能够不断创新。如今不少人已通过制作、维修和演奏乐器实现增收。”

  在加依村,像努尔东·司马义家这样的家庭式乐器制作工坊共有15家。过去,当地的乐器制作手艺人多为分散经营,既面临销售难题,又存在产品质量难统一的问题。如今,加依村不仅积极培育家庭式工坊,还规划建设了加依手工乐器产业园,通过标准化生产提升乐器品质,带动村民增收。

  从技艺传承向产业升级跨越

  记者刚步入加依手工乐器产业园,便听见悦耳的弹奏声。循声而去,只见两名手艺人正端坐于支架前,怀抱乐器,沉醉地拨弄琴弦。他们正在为接下来的直播做准备。环顾这个民族乐器培育孵化基地,只见都塔尔、热瓦普、弹拨尔等传统乐器,以及小巧的乐器摆件等文创产品陈列在展示柜中,生动展现着加依村的乐器制作工艺。

screenshot-1755567678101.png

  图为在龟兹文化乐器展示中心内的演奏者。

  移步至流水加工车间,一片繁忙景象映入眼帘。地上整齐码放着半成品乐器,十几位工人分工明确——有人用钢锯锯裁桑木,有人专注组装琴箱,还有人手持锉刀,仔细打磨着琴颈。在被单独隔出的乐器刻花区,戴着护指套的祖热木·买合木提双手上下翻飞,熟练地将琴弦缠绕、系紧在琴杆上。一旁,古丽扎尔·提义甫正依据琴箱的天然纹路,专心贴着一条条装饰贴画。

  “传统手工雕刻耗时长、成本高,导致乐器售价偏高,市场接受度低。”新和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肖芳芳向记者介绍道,“因此现在基本采用贴画替代,直接粘贴完成,更适应产业化生产需求。”

  值得关注的是,乐器刻花区的工人均为女性。肖芳芳解释道:“合作社专门设立了女工部,吸纳村里的妇女从事贴花、上弦等精细工序。女工可自由安排工作时间,部分工作还能带回家完成,实现顾家增收两不误。”古丽扎尔·提义甫对此深有体会:“过去在家务农顾家,现在这份工作不仅带来了稳定收入,还让我有了更多个人时间。”

  合作社负责人阿卜杜拉·伊卜拉伊木介绍,2014年,他带领6户共15名村民创立了嘉音乐器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初期,因人手短缺,乐器产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为扩大市场,阿卜杜拉·伊卜拉伊木于2015年注册成立“天籁嘉音民族手工乐器合作社”电商平台,通过线上渠道将乐器销往全国,并将业务拓展至包装与定向收购等。在阿卜杜拉·伊卜拉伊木等人的带动下,合作社逐步打造出一个集乐器原材料储备、加工、培训、展示与销售为一体的手工乐器产业园,吸引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产业发展中。

  “目前合作社年产值可达600万元,常驻工人约150名,均实行计件工资。工人月均收入在3500元至5500元。”肖芳芳介绍道,“虽然制作的仍是那把琴,但产业园的设备实现了生产流程的标准化,有效保障了产量与品质。此外,通过机械化生产的小型乐器摆件作为特色文创产品,深受游客青睐。”

  琴声引客来 乐器村变旅游村

  乐器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是当地人表达情感的重要媒介。行走在加依村约1.5公里的主街上,一排排以黄土和麦草手工涂抹的民居墙面上,点缀着与乐器相关的壁画。古朴而富有民族风情的院落内,不时传来欢歌笑语。

  “新疆是个好地方,我爱新疆爱新疆,高高的天山洒满阳光,喀纳斯湖鹰笛在回荡……”记者走进一家民房,看到几位身着民族服饰的老人手持都塔尔、弹拨尔等乐器,弹唱着悠扬的旋律。欢快的氛围让记者也忍不住上前体验。老人们耐心地指导记者握琴、拨弦。

  这样的合奏场景近年来在加依村频频上演。“村中三分之一以上的家庭都从事手工乐器制作,乐器早已融入村民生活。”肖芳芳说,“近年来,来到加依村的游客络绎不绝。无论走进哪户人家,村民都会热情教导想要体验民族乐器的游客。”

screenshot-1755567691048.png

  图为两名手艺人正在弹奏乐器,为直播做准备。

  十步一工匠,步步有琴声。如今的加依村已发展为一个文化旅游村落。龟兹文化乐器展示中心的讲解员介绍,为更好传承民族文化、擦亮“中国新疆民间手工乐器制作第一村”品牌,新和县于2011年依托深厚的龟兹乐舞文化资源,打造了天籁加依景区。该景区集乐器制作、乐舞展示、民俗体验、摄影影视功能于一体。2021年,天籁加依景区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24年,“打造‘天籁加依’品牌 发展民俗风情游”案例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优秀案例。

  在这里,游客不仅能到村民家中体验乐器弹奏,还可在龟兹文化乐器展示中心,感受从古老的锵、古萨塔尔、达布勒到独特的低音热瓦普等乐器背后的丝路故事,听一曲非遗传承人弹奏的独具韵味的新和赛乃姆,带走当地人手工制作的乐器及特色乐器文创。据统计,天籁加依景区年接待游客量已突破20万人次。

  “景区启动建设后,吸引了村内外的年轻人投身加依村发展,在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的同时,也为他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肖芳芳介绍,未来,加依村还将打造沉浸式体验项目,通过互动形式展示龟兹壁画中‘天宫伎乐’所持乐器,让游客沉浸式感受龟兹文化,体验其独特魅力。”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

标签:
编辑: 李志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