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贴—内卷—失衡”
本报记者 于 芳 □ 赵 靓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再次约谈饿了么、美团、京东三大网络外卖平台,要求其严格落实主体责任,进一步规范促销行为。此举传递出国家规范市场秩序、引导餐饮服务行业健康发展的明确信号。
实际上,这是继今年5月份五部门联合约谈外卖平台后的又一次重拳出击。距离上次约谈不到两个月,“外卖大战”反而愈演愈烈。7月初以来,多家外卖平台开启所谓的“我国互联网史上规模最大的补贴战”,在掀起新一轮外卖消费热潮的同时,也引发业内对市场健康发展的思考与担忧。
奶茶“根本喝不完”
外卖小哥每天多跑20单
全国范围内,美团、淘宝闪购(饿了么)、京东等几大外卖平台掀起的补贴大战,在短期内点燃了消费热情。外卖平台、商家、骑手、消费者都因此迎来了突如其来的流量冲击。
7月份以来,多家外卖平台成绩破记录。7月12日,美团即时零售订单达1.5亿单;据7月14日消息,饿了么日订单量再次突破8000万创新高。7月12日,记者在北京市海淀区五道口沪上阿姨奶茶店看到,为应对如潮水般涌来的外卖订单,该店8名职工全员投入,忙碌不停。
图为双手拎着外卖袋的骑手在沪上阿姨奶茶店取货。赵 靓 摄
“0元购”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显而易见。7月10日,美团推出的“免单”活动迅速冲上微博热搜榜首位,引发广泛关注。用户点开外卖软件,映入眼帘的是满屏的优惠券,网友们纷纷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如何抢到“0元购”消费券。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硕士生小青(化名)在美团抢到一杯茉莉花茶的0元券后,便深入了解多平台的优惠措施,甚至加入了专门研究外卖优惠的社群。她笑言这几天寝室里堆满了奶茶,“根本喝不完”。
在这波外卖补贴大战中,短期内最直接的受益者是骑手,他们的收入有了显著提升。在海淀区五道口地铁站附近送餐的京东小哥张强(化名)表示:“每天跑单量从40—50单增长到了60—70单,这个月能多赚两千块钱。”
一杯奶茶亏5元?
工作人员难堪重负
平台补贴短期内显著提升了市场活力,但也显而易见地打破了原有的市场平衡。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依赖补贴的发展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订单的激增给商家带来了多方面的挑战。在人力方面,中央民族大学附近的蜜雪冰城店店员小李(化名)表示:“周六日单量能猛增到2000多单,人手根本不够用。”记者了解到,以蜜雪冰城为例,大型门店需8名员工,小型门店也需6名员工才能勉强应对当前的订单量。在运营管理上,为了维持正常经营秩序,部分商家甚至不得不选择暂时关闭外卖接单系统。
商家积极参与的背后,是一本“心酸账”。有商家坦言:“单看一杯奶茶的利润,肯定是亏的。例如,一杯原价9元的奶茶,补贴后消费者0元购得,而平台仅支付店铺4元。”对此,北京市海淀区五道口沪上阿姨奶茶店店长表示:“这个差价能否承受,最终要看整体营收能否支撑。至少现在店铺流水增加了,有补贴活动总比没有强。”
对外卖骑手这些直接受益者而言,高收入的背后是工作强度的大幅攀升。张强的休息时间被压缩,全部用于跑单。
此外,火爆生意下的浪费现象和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蜜雪冰城奶茶店员工无奈表示:“确实存在浪费现象,做好的饮料长时间无人领取,店铺只好倒掉。”与此同时,关于过量饮用奶茶等含糖饮料的风险提示,也频频出现在各类媒体平台上。
“赔本赚吆喝”难持续
监管为“内卷式”竞争踩刹车
截至发稿前,记者在各相关平台看到,尽管补贴力度有所减弱,但外卖热度依然不减。当补贴潮水退去,外卖市场会否陷入“补贴—内卷—失衡”的恶性循环?
破局的关键在于平台。无论是市场监管总局释放的监管信号、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近期倡议,还是湖北、陕西、云南、北京以及青岛、大连、大同、重庆、深圳等超10个省市发出的倡议书,都指向对“内卷式”竞争这种短视行为的警示。正如骑手张强所担忧的:平台付出的成本终会回收。如果最终只剩一家平台胜出,提高商家抽佣、降低骑手配送费、缩减用户优惠等“找补”手段便可能接踵而至,到那时骑手的生存环境或将更加恶劣。
多个商家均表示,激增的订单是福是祸短时间内无法下定论。但也有业内人士提醒,若流量稀释了服务质量,虚假繁荣可能埋下食品安全隐患、催生投机商家,最终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因此,应合理评估短期促销的收益与成本,避免陷入“赔本赚吆喝”的困境。
7月23日,上海市市场监管部门同步约谈饿了么等平台,要求其全面下线“0元购”类促销活动,政策落地迅速显效。政府监管机构在规范市场秩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唯有加快相关立法与政策制定落地的进程,方能确保行业的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