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 > 要闻

生态优势、资源优势、政策优势聚力

福建南平做活“一瓶水”文章

时间:2025-07-24 11:10:27 来源:消费日报网

  □ 本报记者 解 磊

  近日,在中国饮料工业协会举办的2025中国包装饮用水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武夷山福建董氏饮用水项目”等12个福建省南平市水产业项目集中签约,涵盖茶饮品、包装饮用水和水科技研发等多个领域,总金额达13.59亿元。此外,南平市政府还与中国饮料工业协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依托各自优势,加强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在水产业研究、政策制定、规划咨询、标准制定、教育培训、市场拓展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共同推动南平市水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行业协会和企业项目为何选择南平?记者为此对南平市水产业工作专班进行了采访。

  资源禀赋得天独厚

  “南平,是‘闽江之源’,是‘武夷山国家公园’的守护者。‘绿色’是最突出的特色、最靓丽的底色、最厚重的基色。”南平市水利局副局长熊培惠告诉记者,依托武夷山国家公园这一“绿色水塔”,南平年均水资源总量超275.1亿立方米,占福建省水资源量的23.06%;人均水资源量1.18万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6.1倍,是福建省人均水资源量的4.2倍。目前南平已建成水库472座,总库容达18.1亿立方米,约占地表水水资源总量的6.58%,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水源保障。

  南平的水既足且优。在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领衔发布的《南平市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水资源白皮书》中,认证了南平水量水质“7+7”的独特优势:南平全市51个主要流域国控、省控断面和82个小流域断面,16个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Ⅰ-Ⅱ类优质水质比例持续保持100%;南平全市已探明47处优质矿泉水点,不仅富含多种有益矿物质与微量元素,其偏硅酸含量普遍高于30mg/L,是难得的天然活性水。

  此外,南平还是世界上最适宜产茶的地方之一,茶叶面积占福建省五分之一,是“红茶鼻祖”“乌龙茶故乡”“白茶发源地”。

  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激活了“水经济”的发展动能。据熊培惠介绍,近年来,南平市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发展之路,编制了水产业规划等,高标准建设水产业园,持续做活“一瓶水”文章,吸引包装水龙头企业纷纷落户。

  “在水产业规划的指导下,南平基本形成了‘一区、多点’现代水产业空间布局。大型项目的落地起到了带动效应,许多高附加值产业也在南平集聚落地。”南平市水利局局长黄旭晖说,在南平市武夷新区占地4600多亩的水产业园,麻阳溪引调水工程每日可输送武夷山国家公园原水27万吨,吸引龙头企业向南平加速集聚:华润怡宝两条生产线已投产,农夫山泉茶饮料项目打破南平茶饮料产业空白,温泉康养、功能性饮用水等“水+”产品持续开发,产业链向医疗用水、化妆品等领域延伸……水产业在南平逐渐崛起。今年1—5月,南平市水(酒)产业产值达13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8家,产值12.73亿元,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增强。

  打造硬核营商环境

  在全国,有得天独厚水资源的城市不在少数,要想被行业和企业相中,一流的营商环境成了竞争核心。

  “项目是支撑水产业发展的生命线,我们将以更优质的服务、更优惠的政策,为项目后续的落地投产保驾护航。”南平市副市长魏敦盛表示,近年来,南平高度重视水产业发展,积极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

  据了解,南平市委、市政府建立了“链长+链主+专班”“指挥部+公司”工作机制,由分管副市长担任链长,并成立水产业工作专班,为企业落地发展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服务;建立“惠企政策直通车”“免申即享”、绿色产业创新服务、“企呼我应”四大增值惠企平台,为企业提供高效、闭环、全链条服务;出台《南平市支持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产业扶持措施。

  魏敦盛告诉记者,今年南平市入选了全国首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独有的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及政策优势,为水产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宝贵的战略机遇。下阶段,南平市将重点围绕四个方向发展:一是天然饮用水、泡茶水、矿泉水等生产制造;二是茶饮料、果蔬汁饮料、功能饮料等健康饮品生产制造;三是温泉康养旅游产业;四是瓶胚、瓶盖、物流等“水+”产业生产制造。

  据悉,如今,南平“水+”产业正向医疗功能水、化妆品和泡茶水延伸。通过举办钓鱼大赛、开发温泉康养项目、打造崇阳溪漫道体育赛事等,南平推动优质水资源与文旅、康养、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构建起多元新业态。

  魏敦盛表示,下一步,南平市将继续创新“河湖+”“水利+”经济融合发展模式,实现河湖治理与区域发展有机融合,推进河湖资源生态价值转换,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南平市将以最大的诚意、最优的环境、最实的政策与大家携手并肩,共绘‘以水为媒、因水而兴’的锦绣蓝图。”魏敦盛说。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

标签:
编辑: 李佳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