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餐,百姓餐桌上总少不了“绿”意十足的蔬菜和五彩缤纷的瓜果。一年四季,我国辽阔的疆域上总有新鲜的蔬菜、水果接茬成熟、轮番上市,南来北往间丰富了舌尖的滋味。
“畅快吃菜”“水果自由”的背后,是我国日益丰盛的“菜篮子”“果篮子”。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发布,中国蔬菜、水果产量位居世界首位。
从盛夏的西瓜、桃子到秋天的柑橘、石榴,从春天的蚕豆、香椿到冬天的白菜、土豆,“果篮子”“菜篮子”里藏着哪些“世界第一”?产业蕴含着哪些新趋势、新变化?
苹果、西瓜、蓝莓
产量“世界第一”真不少
盛夏,正是吃西瓜的时节。从各大商超、农贸市场到社区水果店,西瓜似乎总是“不愁销”,更不愁“供应不上”。
目前,我国西瓜种植面积达2000多万亩,年产量稳定在6000万吨左右,是世界上最大的西瓜生产国和消费国。
不只是西瓜,近期,桃子、芒果、葡萄、荔枝、山竹、椰青、甜瓜等应季水果纷纷上市,种类繁多,让人挑花了眼。中国的水果种类究竟有多丰富?产量有多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水果产量超过3.3亿吨,近年来一直保持增长态势。分种类看,2024年柑桔产量6791.49万吨、苹果5128.51万吨、梨2098.79万吨、香蕉1175.97万吨。
放在全球对比,几年前有这样一组数据:全球约90%以上的杨梅,80%的荔枝,70%的梨,60%的西瓜、桃子,50%的苹果、猕猴桃产自中国。
如果说这些品类是中国的传统水果,那蓝莓、车厘子、火龙果等品种则代表着中国水果的“甜蜜逆袭”。近几年,中国蓝莓种植面积和总产量持续位居全球第一。随着越来越多“洋”水果国产化,消费者购物车里的水果品种也越来越丰富了。
图为北京市东城区的一家商超内,工作人员正在为消费者选购的车厘子称重。 刘 元 摄
餐桌的另一头,蔬菜同样是“百花齐放”、五彩斑斓。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蔬菜产量达8.6亿吨。近年来,我国蔬菜产业发展迅速,蔬菜种植面积逐步增加,蔬菜生产技术和流通体系建设逐步完善,不断满足消费需要。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差异较大,经过40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完善,构建了六大蔬菜生产区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按照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和比较优势安排生产、不同纬度梯次衔接上市的蔬菜生产和供应链体系。”中国蔬菜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陈明均撰文表示。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蔬菜年人均占有量588公斤,基本实现了周年均衡供应;人均水果占有量232公斤,远超世界平均水平。“近年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千方百计发展生产,努力保障市场供应,蔬菜水果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说。
图为北京市东城区的一家商超内,蔬果区供应充足、种类丰富。 刘 元 摄
打破地域、季节限制
实现“一稳一优三提高”
产量“第一”背后,还有哪些新变化?从购买经验、食用感受出发,消费者体会很多——“像车厘子、蓝莓这些以前主要靠进口的水果,现在国内种植的也多起来了,口感不错,价格还实惠!”“蔬菜也是,在北方能买到蚕豆、茭白这些南方的应季菜了,有些品种打破季节‘限定’,全年吃菜更自由。”
更丰富的品种、更多样的选择、更亲民的价格,方方面面彰显着我国果蔬产业的跃迁。当前,不少“贵价水果”要么在国内有替代产品,要么在寻求本土化种植方式。
以车厘子为例,有业内人士坦言,国产樱桃的最大卖点是新鲜,越新鲜的樱桃价格越高,因此大家都在抢时效。国产樱桃从完成采摘到被送进商超,大约需要2—3天时间,如果走电商直营渠道,上架时间则更短。而进口车厘子从国外运到国内市场需要更长的时间,口感会受影响。
此外,《中国蓝莓产业数据分析报告》预计,国内蓝莓年需求量约为100万吨,未来市场还有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全国种植蓝莓的省份从最初的10个扩大到27个,年产量也在增加。由于国内蓝莓种植区昼夜温差大,品质要比经过长途运输才能到国内的外国蓝莓好得多。
“蔬菜水果产业要走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模式先进、环境友好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潘文博此前表示,目标上,实现“一稳一优三提高”。“一稳”是稳定发展规模;“一优”是调优品种结构、区域结构、产业结构,丰富品种花色,促进蔬菜水果均衡供应;“三提高”即提高产品品质,提高绿色高效发展水平,提高产业综合效益。
“要完善产地预冷、分级、包装、贮藏等配套设施和全程冷链物流体系,发展精深加工,提高商品化处理率。”潘文博说,“还要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企业,推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提升产业综合素质。” (综 合)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