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 > 要闻

让文化传承成为非遗消费的核心价值

时间:2025-07-11 11:13:16 来源:消费日报网

  □ 左 鲤

  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时代浪潮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民族记忆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不断提升,非遗逐渐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小众门类,逐渐走向大众视野,进入百姓生活。然而,在传统非遗的传播过程中的一些现象,也值得深思——过度商业化导致非遗沦为消费符号。非遗传播的核心应当是文化内涵的传承与弘扬,而非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消费狂欢。唯有回归文化的本质,才能让非遗真正实现活态传承,焕发持久生命力。

  当前,非遗传播中的单一消费倾向日益明显。一些地方将非遗项目包装成 “网红打卡点”或“快消产品”,盲目的跟风却忽视了其背后的文化价值。例如,部分景区推出的 “非遗体验项目”,将传统技艺简化为流水线式的手工制作,游客只需付费即可在几分钟内完成一件所谓的“非遗作品”,消费过后却对非遗技艺背后的历史渊源、文化寓意和匠人精神一无所知。又如,某些非遗文创产品过度追求市场热度,盲目迎合流行审美,随意篡改传统图案、色彩和工艺,导致非遗文化的独特性与纯粹性被消解。这种以消费为导向的传播方式,虽然能在短期内带来经济效益,却使非遗失去了文化根基,沦为空洞的商业噱头。

  非遗传播的核心在于文化传承,这是其价值所在。每一项非遗都承载着特定地域、民族的文化基因,是先辈智慧与精神的结晶。以传统戏曲为例,京剧的程式化表演、昆曲的水磨唱腔,不仅是艺术表现形式,更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乐精神、审美哲学和道德观念;剪纸艺术中,那些精美的纹样与构图,往往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吉祥寓意的追求……只有深入挖掘这些文化内涵,并通过多样化的方式传递给大众,才能让非遗真正地走进人们的心中。例如,故宫博物院通过举办非遗展览、开展学术讲座、推出纪录片等形式,向公众讲述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宫廷文物修复等非遗项目背后的故事,让观众在感受文化魅力的同时,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这种以文化传播为核心的方式,不仅让非遗走出了“深闺”,更在大众心中播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

  笔者认为,要实现以文化为核心的非遗传播,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首先,相关机构组织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大对非遗保护与传播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鼓励开展非遗学术研究、文化交流和教育培训活动,为非遗传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如设立非遗文化研究专项资金,支持专家学者对非遗项目进行系统性的挖掘、整理和研究;举办非遗文化节、非遗进校园等活动,扩大非遗的社会影响力。

  其次,非遗传承人要坚守文化初心,在创新传播方式的同时,注重保持非遗的文化内核与技艺精髓。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展示非遗的制作过程和文化内涵,让更多人了解非遗、爱上非遗。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非遗文化的传播工作,通过志愿服务、公益宣传等方式,助力非遗文化的传播。比如,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非遗调研、文化传播实践活动;企业可以通过赞助非遗保护项目、开发具有文化内涵的非遗文创产品等方式,履行社会责任。

  非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传播的意义远不止于“网红效应”催生出的单纯消费。只有将文化传承置于首位,让大众真正理解和认同非遗的文化价值,才能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当非遗的文化魅力深入人心,消费自然会成为文化传播的副产品。让我们共同努力,守护非遗的文化灵魂,让非遗在传承与创新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文化之光。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

标签:
编辑: 李佳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