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 > 要闻

多元业态“混搭” 多重消费体验

跨界融合 激发餐饮消费新活力

时间:2025-08-07 11:14:08 来源:中国商报

  餐饮是服务消费的重要领域。眼下,越来越多的餐饮企业纷纷亮出“大招”,尝试“线上+线下”多元业态“混搭”,在为消费者勾勒出多重消费体验图景的同时,激发了消费新动能。

  创新场景新风尚

  餐饮业关乎民生日用,牵系万家烟火。近日,作为2025年“中华美食荟”系列餐饮促消费活动之一,由中国饭店协会主办的“二十四节令美食促消费活动”在南京启动。活动以节气文化为纽带,旨在推动节气饮食与现代餐饮产业、餐饮消费新场景等深度融合,助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餐饮收入为27480亿元,同比增长4.3%。近年来,节气饮食在传承中不断焕新的同时,也在推动消费升级、催生餐饮消费新场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形势下,餐饮行业增长需要新动能、新场景。中国饭店协会会长陈新华表示,节气与我国饮食习俗紧密相连,讲求日常饮食与自然在时序中的和谐统一,将二十四节令美食与现代餐饮消费相结合,是“美食+文化”的重要创新场景。

  陈新华表示,中国饭店协会将以第二十六届中国美食节等重点活动为抓手,搭建交流和展示平台,发布“2025二十四节气菜”、节令食品、地标美食等,以品牌活动提升企业和地方节令美食、节令食材的创新力和影响力,让“应时而食”成为促消费的新风尚。通过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精髓,推动节气饮食与现代餐饮产业、创新消费场景、非遗保护深度融合,为餐饮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跨界融合多元化

  值得关注的是,在地方层面,北京市人民政府今年7月印发的《北京市深化改革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到打造30条“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不断优化提升特色餐饮街区品质。推动“餐饮+”融合发展,支持餐饮进公园、景区、体育场馆等,鼓励打造更多智慧用餐场景。

  厦门提出培育和争创“中华美食街区”,建设闽台特色饮食夜市;开展“中华美食荟”、新闽菜等促销宣传,推出厦门美食之旅线路,打造“主题文化宴”和“一区一桌菜”;鼓励餐厅参与“中华老字号”“米其林”“黑珍珠”“金梧桐”等评选,通过这些举措提升餐饮行业的品质和影响力,推动餐饮行业向高质量方向发展。

  广东省东莞市政府近日发布了《东莞市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其中提出,释放餐饮消费活力。举办美食节、咖啡节、盆菜节等餐饮促消费活动,结合重大赛事节事契机,聚焦烧鹅、荔枝、腊味等传统名产和地理标志产品,打造“莞邑美食”文化IP,多维度开展宣传推广。同时,打造“美食品牌工厂店体验”“工业旅游+餐饮消费”等跨界融合消费场景,策划开发美食文旅线路,通过旅游攻略等载体扩大消费触点。组织餐饮企业举办供应链对接会,搭建“餐饮企业—供应商”沟通合作平台。面向国内外优质餐饮企业开展定向招引,重点引入特色餐饮、主题餐饮等多元业态。落实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要求,引导餐饮门店完善适儿化设施配置、优化亲子消费服务,培育一批儿童友好餐厅。

  专家认为,这种多元化的经营模式,不仅为餐饮商家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消费者提供了丰富的选择,在打破了传统餐饮服务界限的同时,实现了文创产品、餐饮美食等不同业态之间的融合与互补。

  持续创新迎挑战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6月,全国餐饮收入为4708亿元,同比增长0.9%;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为1372亿元,同比下降0.4%。1月至6月,全国餐饮收入累计为27480亿元,同比增长4.3%;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为7996亿元,同比增长3.6%。

  对此,中国烹饪协会分析称,1月至6月全国餐饮收入、限额以上餐饮收入增速同比下降3.6个、2个百分点,增长动能减弱。上半年全国餐饮收入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1.2%,显示其在拉动消费方面的重要作用。

  业内人士认为,对品牌连锁、供应链企业而言,可能因为整合能力变强而显得数据较好。一个亮点是,部分大品类如茶饮、面食、火锅等刚需高频赛道仍有韧性增长;另一个亮点是,酒店、机场、高铁等“非餐饮传统场景”在积极寻找新通路,比如星级酒店摆摊、机场快闪茶饮等。

  今年7月以来,在一些城市,星级酒店的“摆摊卖菜”业务渐成燎原之势。比如,在成都,有索菲斯锦苑宾馆卖10元一份的大厨炒面、38元一只的脆皮乳鸽、39元半只的烧鸡;在郑州,有永和伯爵国际酒店卖10元3个的鸭脖、15元一份的爆炒花甲;在常州,有常州文璞酒店卖18元一份的小龙虾凉皮;在杭州,有望湖宾馆卖8元一块的东坡肉、39元一只的红烧蹄髈;在济南,有天发舜和酒店、中豪大酒店、蓝海御华,卖蛋挞、大蒸包、健康轻食、便当套餐……可谓五花八门,各具特色。

  专家表示,餐饮消费市场在业态融合、场景创新等方面展现出新活力,各地政策的支持也为餐饮行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然而,餐饮市场仍面临着竞争激烈、成本上升等挑战。未来,餐饮企业需持续创新,把握消费趋势,在政策的扶持下,进一步释放餐饮消费潜力,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为消费者带来更多优质的餐饮体验。(依琰)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

标签:
编辑: 李佳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