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 > 要闻

政策加速落地 母婴行业消费市场活力释放

时间:2025-08-04 11:16:02 来源:消费日报网

screenshot-1754271356870.png

  图为小朋友在体验益智玩具。

  7月28日公布的《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提出,从2025年1月1日起,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补贴,至其年满3周岁,补贴标准为每孩每年3600元。7月29日、30日母婴概念股集体爆发。

  “育儿补贴是一项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民生政策,惠及面广、发放稳定,是‘投资于人’的重要措施。”7月3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郭燕红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除促进生育外,育儿补贴对消费的拉动作用同样值得期待。郭燕红认为,实施生育补贴有助于促进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良性循环,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添新动力。

  育儿补贴释放政策红利

  育儿补贴制度正在加速落地。此前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今年要“制定促进生育政策,发放育儿补贴”。后续各地开始试点探索,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在不同层级探索发放育儿补贴。而此次《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的印发,标志着生育补贴从地方试点探索升级为国家级制度安排。

  郭燕红表示,具体实施中,对此前无育儿补贴、补贴范围较小或标准低于国家标准的地区,需按国家补贴范围和基础标准统一执行;对已高于国家标准的地区,经评估备案后可继续保持原有标准执行。

  财政部社会保障司司长郭阳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按照《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部署,中央财政将设立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项目“育儿补贴补助资金”,今年初步安排预算900亿元左右。对于发放国家基础标准补贴所需资金,中央财政按照一定比例对地方予以补助,中央总体承担约90%。这既体现了中央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地方的大力支持,也有利于进一步夯实地方管理责任。

  根据《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中央财政总体承担约90%,地方财政总体承担约10%。也就是说,中央财政安排育儿补贴补助资金900亿元左右,地方安排100亿元左右,育儿补贴一年支出规模合计在1000亿元左右。

  国金证券宏观分析师宋雪涛指出,育儿补贴本质上是增加居民部门的转移性收入,提高其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有研究表明,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显著高于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预计年内育儿补贴的发放将提高对应家庭消费倾向0.2个百分点。

  “育儿补贴或将推动权益市场风格转变。对市场而言,相较于育儿补贴规模的多少,更重要的是政策对于扩大内需和‘投资于人’的积极态度,此次育儿补贴的落地有望成为市场风格切换的催化剂。”宋雪涛说。

  十万亿元蓝海市场正在打开

  促进生育的相关政策为母婴产业链打开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各细分行业有望从中受益并迎来新一轮增长。

  企查查数据显示,国内现存母婴生活护理相关企业33.07万家。近十年相关企业注册量呈快速增长态势,2024年全年注册9.41万家,同比增长10.78%。截至目前,今年已注册5.25万家,其中前6月注册4.54万家,同比增长4.64%。

  机构方面表示,从行业角度看,育儿补贴政策的实施将直接增加婴幼儿家庭的可支配收入,这对婴童用品、奶粉、玩具、服装等相关消费品行业构成积极影响。预计未来相关企业的业绩表现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振。

  中国食品行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国家出台的育儿补贴对拉动内需、提高育儿意愿有非常好的加持。这不仅是国家为拉动内需、提升出生率作出的努力,也是提振经济的抓手,在国家、地方政策以及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红利叠加下,未来乳企业绩有望回升。

  育儿补贴激起母婴产业链“一池春水”,市场机构纷纷上调对母婴行业的发展预期。

  国融证券最新研报显示,中国婴童市场已进入量质齐升黄金期,2024年市场规模预计达到4.2万亿元,2025年将突破5万亿元大关,2030年有望冲击10万亿元规模。这意味着未来五年行业复合增长率将保持在15%以上,远高于同期GDP增速。

  从细分领域看,中信证券分析指出,乳制品、母婴连锁、婴幼儿用品、产后护理服务四大方向受益最为明显。其中,婴幼儿配方奶粉作为刚需产品,市场规模有望从目前的2000亿元增长至3000亿元;母婴连锁零售预计保持20%以上的增速;婴幼儿用品市场随着消费升级将持续扩容;产后护理服务则有望成为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年增速或超过30%。

  华西证券指出,未来地方育儿补贴政策在国家补贴的指引下有望持续出台。短期看,育儿补贴直接降低家庭生育成本,提振生育意愿,下沉市场更加受益,利好母婴消费品、月子中心;长期则需配套托育、教育等政策,利好早教及少年培训机构。(综合)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

标签:
编辑: 李志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