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李海明《珐琅敦煌四方佛藻井》喜获“百鹤奖”
□ 本报记者 贾淘文
在日前闭幕的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上,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正高级工艺美术师李海明全新力作《敦煌藻井》系列作品亮相展会,观众在博览会现场通过欣赏陇派珐琅技艺营造出的绚丽画面,开启了一场纵横南北、穿越古今的“敦煌梦”。其中,作品《珐琅敦煌四方佛藻井》荣获百鹤杯“百鹤奖”。
图为李海明大师创作场景。
李海明大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为全国工艺美术行业的从业者搭建了技艺展示与学习交流的平台,业内最新的工艺、技法、材料、创意皆汇聚于此,不仅全面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成就,更为传统非遗技艺的创新与传承增添了动力,指明了方向。甘肃工美展团作为连续5届参加博览会的“全勤生”,始终伴随着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的发展脚步,见证了博览会取得的瞩目成果。陇派珐琅以展现敦煌、丝路、黄河等甘肃文化元素为核心,以独特的色彩运用、精湛的掐丝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融入珐琅工艺,将传统文化与西北风土人情完美融合。
李海明说:“再一次登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的艺术殿堂,我的内心充满了激动与感慨,此次参展不仅是一次展示陇派珐琅艺术魅力的绝佳机会,更是一次与同行充分交流学习的过程。在各种文化理念与创意的相互碰撞交融中,将促使我对陇派珐琅的传承与发展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感悟。希望更多观众与业内专家学者通过陇派珐琅艺术了解甘肃,了解敦煌,让更多来自祖国大西北的珍贵文化遗产与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的蓬勃发展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据了解,陇派珐琅技艺是将传统宫廷御用珐琅技法移植到画板上的创新艺术形式,在业内有着“昔日帝王物,今朝雅君藏”的美誉。陇派珐琅主要由白描、掐丝、着色及挂釉等十道工序构成,白描是掐丝珐琅的灵魂,掐丝是骨骼,着色是血肉,每道工序都是纯手工完成,呈现出独具风格的艺术效果。李海明大师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可以将一百多种天然矿料配比成三千多种珐琅釉料,并成功攻克了珐琅壁画长期保存产生的釉料脱落问题。
《珐琅敦煌四方佛藻井》
李海明对记者说:“敦煌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此次,我们在本届博览会上展出的《敦煌藻井》系列作品,具有独特的设计风格、精湛的工艺技法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其复杂精美的花纹、流光溢彩的色泽,每一处细节都展现出陇派珐琅的独特韵味,不仅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也将为甘肃工美产业的发展赢得极高的关注度和美誉度。其中,《珐琅敦煌四方佛藻井》取材莫高窟一四窟晚唐时期藻井,该作品完美传承传统工艺精髓的同时,更在现代设计理念的引领下,实现了艺术与文化、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珐琅飞天藻井》的创意灵感来自莫高窟初唐时期藻井,整个作品不仅保留莫高窟三二九窟飞天藻井的原始风貌,更通过掐丝珐琅的独特工艺,赋予敦煌文化全新的生命力和艺术价值。”
李海明认为,当今传统文化与非遗技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大繁荣与大发展,陇派珐琅艺术若想取得长久的发展,就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勇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一方面,要深入挖掘甘肃本土文化资源,将更多具有地域特色和时代精神的元素融入作品创作中,使陇派珐琅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能够更好地传播甘肃文化;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新的材料、工艺和表现形式,迎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利用全新设计理念,开发出更多符合当代人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的产品。
“相信本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必将为中国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指明前进的方向,也必将为陇派珐琅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我们将在今后的创作中,继续秉持创新精神,不断探索新工艺、新技法,同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通过现代师徒制等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陇派珐琅技艺传承与创新事业中,为这门古老的技艺注入新的活力。未来,我们将持续深入挖掘甘肃文化内涵,开发更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并加强与其他艺术领域的跨界合作,进一步提升陇派珐琅的品牌影响力,让陇派珐琅艺术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李海明大师如是说道。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