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中秋,不少消费者已经开始节前采购。连日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些消费者热衷于看上去相对比较划算的“批发式”采购。但如果细算一下存储成本、采购成本以及保质期等因素,这种大宗“批发”的购物方式有时并不划算。
“这种面巾纸买30包一袋的59.9元,而6包一袋的就要17元,相当于每小包差了0.84元。”天津消费者李女士日前接受采访时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看上去“批发式”购买确实更划算。
消费者刘先生告诉记者,平时买的牛奶,每次批发式购买12盒甚至24盒的大包装,要比买单盒装或6盒装更划算。还有更多消费者表示,现在有的超市里销售的很多商品都是大包装的,就连洗发水、沐浴液、洗衣液、洗洁精等一瓶能用较长时间的日化用品,也都有三连包、两连包的“大号促销装”,如果要想享受商家的“优惠价”,您就得多买。
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时下很多消费者都发现,有的时候这些“大包装”批发来的商品其实并不便宜。以某超市销售的一种听装啤酒为例,单独购买一听的价格是4.5元,而六连包的价格为28元,单价算下来反而更贵。销售人员对这种情况解释为“适用的促销活动不一样”。但对于消费者来说,同一时间购买同一款商品,实际价格真正划算才是关键。
此外,“批发式”购买商品的存储成本也不得不考虑。消费者王女士接受采访时就表示,以前买东西基本都是批量采购,但后来确实有不少东西因为超过了保质期而白白浪费掉了。王女士举例说,大包装的牛奶、奶酪、果酱、调味料等,如果算上过期浪费的话,那么单价算下来可比少量购买贵太多了。有消费者告诉记者,以前也是为了“划算”而批量采购,结果家里存放的大量纸制品、保鲜袋、洗衣液、消毒液、洗手液等,把家里本来就不宽裕的储物空间占去了不少。
业内人士接受采访时表示,用一些优惠来“诱导”消费者大批量采购,是商家的一种扩大销售的营销手段。对于消费者来说,可能只是在单价上占了一点便宜,却在消费总额上大幅提高了,无形中还为商家解决了一部分库存。所以还是要尽量按需购买,拒绝冲动消费,这样也可避免浪费。
本报记者 翟维鹭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