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现场
2019年9月10日,旨在回顾洗涤剂浓缩化十年发展历程,引领消费方式转型升级,由中国洗涤用品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国洗协)主办、《中国洗涤用品工业》杂志社承办的“倡导绿色消费 拥抱美好生活 中国洗涤用品行业洗涤剂浓缩化绿色发展峰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峰会得到了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秘书长杜同和出席会议并分别致辞。工信部消费品司司长高延敏、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老领导步正发出席会议。来自全国各大品牌企业的代表齐聚一堂为洗涤剂浓缩化绿色发展献计献策。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秘书长杜同和
中国洗涤用品工业协会理事长汪敏燕
2009年7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洗涤用品工业协会联合发布“浓缩洗衣粉标志”,开启了我国洗涤用品行业洗涤剂浓缩化进程。经过十年发展,我国洗涤用品行业已经在织物清洁护理,居室、厨房、卫浴清洁等领域,开发出多品种、功能化、高品质的浓缩洗涤产品,包括浓缩洗衣粉、浓缩洗衣液、浓缩柔顺剂、浓缩洗洁精、洗衣凝珠、洗碗机专用洗涤剂等。
2014年,中国洗涤用品工业协会发布的《中国衣用洗涤剂生命周期评估研究报告》中显示,以消费者每次洗涤量计算,与普通型产品相比,浓缩洗衣粉可以减少31毫克二氧化碳当量排放,减少0.12毫克二氧化硫当量排放,减少550千焦能源消耗;而浓缩洗衣液可以减少16毫克二氧化碳当量排放,减少0.057毫克二氧化硫当量排放,减少270千焦能源消耗。
为了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使用浓缩洗涤剂,倡导环保低碳生活理念,中国洗协与家乐福(中国)联合2012年在家乐福在全国210家门店中设立浓缩洗涤剂专区,集中陈列推广获得“浓缩洗涤剂标志”的浓缩产品。涵盖雕牌、超能、去渍霸、蓝月亮、开米、白猫、奇强、绿伞、浪奇等八家获得“浓缩洗涤剂标志”的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参与了推广活动,但效果仍不理想。
经过市场调研,发现有三个原因导致了消费瓶颈的出现:其一,消费者已习惯于目前随意投放的洗涤方式,使用浓缩产品难以把握精准投放量,使用浓缩洗涤剂未达到减少使用量、降低费用的预期效果。其二,由于浓缩洗涤剂本身附加值高,单价也偏高,而消费者对传统产品低价大包装产品的认知度高,使浓缩产品推广受到影响。其三,国家对限制塑料包装用量的相关政策法规没有出台,从生产源头无法对企业进行制约;从市场管理角度,对消费者购买节能、环保标志产品缺少鼓励措施;从消费环节,对消费者宣传引导和使用指导也欠缺。
与国内市场浓缩化产品发展缓慢相比,发达国家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态势。目前,欧美日等主要发达国家市场销售的洗涤用品,已基本实现液体化、浓缩化。欧睿国际近期发布的洗涤行业报告显示,美国液体洗涤剂浓缩化率达98.8%,欧洲浓缩化率近80%,日本浓缩化率达98.9%。欧美等发达国家产品市场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近年来以洗衣凝珠为代表的单次剂量产品发展迅速,这一配方超浓缩、使用便捷、方便计量的产品,在上述地区市场上深受欢迎,市场份额逐年扩大,市场占有率达到20%左右,这与政府政策支持密不可分。
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背景下,国内环境保护工作进入了新阶段。同时,工信部为贯彻落实工业强国战略,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发挥绿色制造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通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推荐第四批绿色制造名单的通知》要求,推出了四批绿色制造示范企业和绿色设计产品名单。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洗涤剂浓缩化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发展平台。
现场参观展品
14家浓缩产品、原料知名生产企业共同发起《中国洗涤用品行业绿色发展倡议书》
为此,中国洗协在此次峰会上联合包括纳爱斯、立白、蓝月亮、威莱、浪奇、联合利华、宝洁、开米、绿伞、优凯、广州乐居、巴斯夫等14家浓缩产品、原料知名生产企业共同发起《中国洗涤用品行业绿色发展倡议书》,要求全行业“践行绿色理念,研发浓缩产品,推进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成果,倡导绿色消费,拥抱美好生活。”同时,中国洗协建议:一是动员全社会力量普及宣传习总书记“两山”理念,自觉把生产、销售推广、使用和消费者教育、营造绿色消费环境,履行保护祖国绿水青山的义务。明年,中国洗协将联合知名企业、社会力量走进校园、社区、机关,进行洗涤剂浓缩化的科普宣传教育推广工作;二是积极应对全球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和提出的新要求,配合各有关部门积极研究提出削减洗涤剂产品使用塑料包装的政策措施,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倒逼生产、销售、使用环节加快洗涤剂浓缩化进程。三是发挥行业协会作为推广优质产品和科技技术、新产品的重要平台作用,组织生产企业和研究机构开展相关专题研讨、技术培训、新技术新材料推广等相关活动,推进行业绿色化、浓缩化发展。
中国洗涤用品工业协会供稿
张永利供图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