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价格不高瑕疵桃,网络“变身”特色桃并实现“逆袭”
眼下正值水蜜桃、油桃等桃类水果集中上市,市场上各类鲜桃品类丰富。其中,一种表皮乃至果肉带有裂痕的“爆炸桃”在网络走红。
媒体调查发现,所谓的“爆炸桃”实为因品种特性、天气影响或管理不当导致的裂果,一般被视为瑕疵品,很少在线下渠道销售。
□本报综合整理
图为电商平台销售的不同品种“爆炸桃”。
裂果的“逆袭” 从瑕疵到“稀缺”
记者在各大电商平台搜索发现,不少店铺都在销售“爆炸桃”,涵盖油桃、毛桃等多个类别,包括黄金油蟠桃、映霜红、安丘蜜桃等品种。部分商家的商品页面写着“稀有爆炸桃,10斤不够吃”“甜到爆炸”“比普通桃子甜6倍”“更甜更好吃”等宣传语,吸引消费者眼球。
记者注意到,“爆炸桃”表皮均有裂痕,部分桃子裂痕较大较深。有店铺部分黄金油蟠桃“爆炸桃”周内销量上涨5倍,有店铺的黄金油蟠桃“爆炸桃”月销量达1000单以上,不少消费者评价“裂口的桃子更甜”。
但相比电商平台,“爆炸桃”在线下市场难觅踪影。记者走访北京多家商超、果蔬市场,均未看到这类带着裂痕的“爆炸桃”售卖。特吉特果蔬市场一位水果商户告诉记者,带伤口(裂痕)的桃子是瑕疵果,产地都没人收。消费者肯定是希望买到好看又好吃的桃子,这种瑕疵桃一般很少进入线下市场。
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研究员曹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详细解析了“爆炸桃”的形成原因。他指出,这类桃子开裂或炸开的现象,主要与品种特性相关,部分品种的桃子本身就容易“爆炸”,其原理是果肉细胞在快速吸收水分后生长速度加快,而果皮生长相对缓慢,最终被果肉撑破,形成裂痕甚至炸裂。这种情况在桃子生长期间若遇上“前期干旱、后期雨水充沛”的气象条件,会表现得更为普遍。
曹珂进一步解释,不同的品种也各有不同,比如油蟠桃是因为其特殊的生长特性,果核发育不规则,激素不平衡导致裂果。水蜜桃裂痕情况不多见,若出现裂痕则可能是管理不当造成的,像“映霜红”这个品种本身就是易炸裂的桃子,后期雨水充沛以及管理不当都有可能导致炸裂。“这些‘爆炸桃’其实都可以通过良好的栽培管理,比如套袋,合理排水等措施有效减少桃子裂果现象。”
对于电商平台不少“爆炸桃”页面宣称“更甜更好吃”“比普通桃子甜数倍”,曹珂明确表示,裂口与糖分高低并无正比关系。这类桃子吃起来甜,是因为品种本身就属于高甜度水果,但绝不可能达到所谓 “甜度是普通桃子的6至7倍”。当记者问及“爆炸桃”的食品安全和营养,曹珂表示,“爆炸桃”本身是没什么问题,可以食用,但由于其裂痕难以保障运输,可能会出现容易快速腐败的问题,其营养价值也和普通桃子没两样。
逆向追捧 电商的畸形风潮
“爆炸桃”并非孤例,近年来,多款残次水果通过“改名换姓”“制造噱头”等方式成为网红产品,相关商家常以虚假宣传掩盖真实品质吸引流量。比如被高温加工后冒充青藏特产的普通梨“藏乌梨”、畸形贵妃芒“辣椒芒”、西梅蜜饯伪装的“金喜梅”等,均通过改名换姓、编造产地故事等手段,让原本的残次品成了“网红产品”。今年3月,某二手物品交易平台上涌现大量“霉变橘子”交易帖,更有信息称“发霉的橘子在网上竟卖出了天价”,此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相关话题冲上热搜。
这种逆向营销之所以成功,正是抓住了消费者的猎奇心理和对“原生态”的盲目追求。当农产品营销变成“文字游戏”,消费者购买的不再是水果本身,而是商家编织的故事和营造的稀缺感。如此前在网上风靡一时的“藏乌梨”这一品种并不存在,市面上所售的“藏乌梨”,实际上都是由普通梨经过人为高温处理加工制成的。
值得注意的是,电商平台上竟然出现了“藏乌梨”种苗的销售。记者在多家电商平台搜索发现,不少商家正在售卖所谓的“藏乌梨”树苗。其中,一家名为“西藏藏乌梨树苗培养基地”的店铺在其宣传页面上赫然标注着“嫁接正宗‘藏乌梨’树苗”“9月中旬成熟”等字样,销量已超过1000单,店内单颗一年树苗的售价高达118元。
有行业人士透露称,一些苗商会用玉露香梨的苗子冒充“藏乌梨”苗木出售给农户,这种行为不仅欺骗了消费者,还严重损害了农民种植水果的积极性。“由此可见,‘藏乌梨’市场的乱象已从产品端蔓延至种苗销售环节,亟须相关部门加强监管,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更令人沮丧的是维权困境。《网络消费者知情权保护调查报告》显示,56.31%的受访者遇到过“图文展示虚假宣传”,超过五成的受访者反映,在购物过程中遭遇了“图片款型与标价不符”以及“产品功能被虚构或夸大”的问题。某消费者在黑猫投诉平台写到:“买到的‘爆炸桃’一半发霉,商家却说‘裂痕是自然特征’,平台客服只会让我申请退款,这种处理方式让我彻底放弃网购水果。”逆向营销的短期利益正在透支行业的长期未来。
多方共治守护电商生态
农产品具有鲜活特性,不同品种和不同个体之间具有十分复杂的差异性,质量分级相对于其他行业难度较大。目前我国缺少统一的农产品质量分级制度,使得一些高投入、高成本生产出来的优质农产品难以得到高利润的回报,有时反倒是一些低投入、低成本的次等农产品利润较高,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尽管《电子商务法》明确禁止虚假宣传,但实际执行中存在漏洞。某电商平台“沂蒙山区水蜜桃”店铺在商品页面标注“自然裂口瑕疵果”,却在直播中宣称“裂痕是桃子成熟的勋章”,这种“明示瑕疵+暗示优质”的话术游走在法律边缘。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商家通过“产地直供”“农家自种”等话术转移责任,例如“友口福农产品”店铺将“爆炸桃”描述为“高山树熟果”,暗示裂痕是自然生长结果,规避了对管理不当导致裂果的说明义务。
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钟兰安建议,消费者应当警惕这类水果营销中心的“概念骗局”,不管是货真价实,还是言过其实,水果的名称并不重要,消费者选购时更应该关注水果本身的口感和营养,保持理性消费。另外,建议相关电商平台需深刻商品描述的真实性,下架虚假宣传的产品;监管部门或者权威科普机构也可以定期发布水果选购指南,曝光常见骗局,维护市场秩序。
此前,广东省深圳市率先获批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水果质量分级试点。本次分级试点立足市场消费需求端,建立包括追溯、外观、口感和营养在内的“1+3”评价体系,将水果分为“A+、A、B”三个等级,让品质“看得见”,为消费者提供科学的消费指引。
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果树种质改良研究中心副主任曾文芳也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消费者要避免陷入此类营销陷阱,需对果品知识有一定了解,不被新奇概念轻易迷惑,建立“需求导向”而非“流量导向”的消费观。曾文芳强调,真正优质的水果,核心价值在于口感与营养,而非短暂的网络热度。
“爆炸桃”的走红,是一场由信息差、猎奇心与流量焦虑共同催生的闹剧。当“裂口”成为卖点,当“瑕疵”被包装成“特色”,电商生态的诚信根基正遭受冲击。唯有平台、监管与消费者形成合力,才能遏制逆向追捧的歪风,让优质农产品真正成为市场主流。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