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 > 第一现场

筷子、印章与刺绣深入现代生活场景

非遗技艺“活化”中国情

时间:2025-08-19 10:58:22 来源:消费日报

  本报讯 (记者 王薛淄 文/摄)黑酸枝木制成的龙凤筷温润细腻、窗棂纹样雕刻的黄铜书签精巧细致……在8月14日至16日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朝阳馆)举行的第52届北京礼品展上,非遗技艺不再是古籍中的冰冷记载,而是化身为一件件有温度、有故事的国礼新作,将沉淀千年的中国风俗人情悄然递入现代生活的掌心。

微信截图_20250819105916.jpg

参展观众在了解筷子礼盒文创产品。


  8月16日,记者走进第52届北京礼品展聚焦“新国货、新文创”的5号馆,看到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在这里相互碰撞。在上海攒珠工艺品有限公司展台上,各式各样的筷子礼盒整齐摆放,其中龙凤对筷格外醒目,雕刻填金工艺下的龙凤纹样装饰无声表达着东方喜气。上海的筷箸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唐代,上海城隍庙一带就因生产、销售高档的象牙筷、乌木筷、银筷而名声远扬。此次首次参展的上海攒珠工艺品有限公司将上海筷箸文化系列产品带到北京。“这不仅是餐具,更是婚嫁信物。”该展台负责人向记者展示时解释道。其产品选用材质坚实细腻的黑酸枝木,天然防腐蚀的特性暗合“长久相伴”的期许,一阴一阳的筷身构造承载“合二为一”的太极哲学,“成双成对”的造型语言诉说着“快生贵子”的古老祝福。生肖文化同样在筷子上焕发新生。设计师将生肖崇拜转化为可收藏的艺术品,让传统纪年方式以物质形态延续。记者注意到,许多采购商在此驻足询价。

  上海社会科学院东亚文化研究中心副秘书长蔡丰明认为,全世界至少有18亿以上的人使用筷子,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国的用筷习俗皆由我国传入。这看似微小的日常器物,实则串联起一个宏大的“筷子文化圈”,成为中华文明无声的传承链与影响力标识。

  非遗技艺的生命力源于对深层文化逻辑的精准把握与创造性转化,而对中华传统文化符号的深情挖掘,正在此次礼品展中多点开花。

  曾被视为“老气横秋”的篆刻艺术正被年轻人重新拥抱,传统印章也在展会上焕发出青春光彩。“这是‘血脉觉醒’,也是美育的坚持。”一位正在与石雕大师讨论印章篆刻图案的观众对记者表示。在仰山楼展台,定制书画印章礼盒中,红木与黄铜结合的精致写字笔、如意造型的U盘、窗棂纹样的镂空书签,让传统文化符号跃动于日常实用之物中。“暑假正是谢师季,印章礼盒既承载心意又别具文化底蕴,成了向老师表达谢意的首选。”一位年轻观众这样说道。此外,洛阳市二方田纺织有限公司的刺绣团扇与灯笼将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结合,光影流转间仿佛唤醒了元宵灯会、中秋月夜的热闹与温馨;叁生淘器联合登峰坭兴陶带来的杯子,器物造型古朴雅致,釉色温润含蓄,一器一物无不诉说着中国式情感的悠长与含蓄。

  记者观察到,这些承载着非遗技艺与文化密码的文创产品正积极拥抱现代生活场景与商业模式。从上海筷箸到金石篆刻,再到洛阳刺绣,这些展台上的非遗新生代已悄然突破“工艺品”的单一身份,一头扎进婚嫁、谢师等当代生活场景,一头承接企业、景区的深度定制,让非遗真正理解并拥抱现代人的情感需求与生活脉络,让传统的脉搏在当下继续强劲跳动。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

标签:
编辑: 张海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