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 > 魅力江西 > 生态旅游

江西上饶广信西溪里:从垃圾遍地到网红打卡地,生态修复酿 “绿野仙踪”

时间:2025-09-16 14:12:48 来源:消费日报网

2025年夏天,上饶市广信区清水乡的西溪里突然火了!社交平台上,年轻人晒出在溪边喝咖啡、踩水嬉戏的照片,称这里是“现实版绿野仙踪”。

清晨的阳光穿透灵山脚下的密林,将金色细丝洒在西溪里蜿蜒的小径上。这条全长1100米的小溪,目前仅开发600米,却已成为上饶市民心中的“避世桃源”。沿溪而建的木屋、鹅卵石休憩区、水中咖啡桌,与潺潺流水、斑驳光影交织,构成一幅动态的自然画卷。

 图片8.png

“这里比市区低四五度,雨后还能看到彩虹。”西溪里店长储峰介绍,团队借鉴浙江安吉“溪边咖啡”模式,将都市休闲业态植入乡村。“我们不是简单复制,而是结合上饶特色,我们要让上饶人不用远行,就能体验‘绿野仙踪’的浪漫。”

生态修复的“破与立”

以前的西溪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垃圾堆积、溪水浑浊,甚至有人随地便溺。“游客看一眼就会离开。”清水乡村民王大姐回忆。

转变始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地。团队拒绝硬化地面,保留原生态地貌,甚至用本地鹅卵石铺路。通过清淤、植被修复、引入花卉点缀,逐步恢复溪流生机。  

“我们像对待孩子一样保护这里。”储峰说,如今溪水多项指标接近饮用水标准,成为夏季热门打卡点。

西溪里开发的600米溪流段宛如一条翡翠丝带,未做任何人工护岸处理的自然河堤上,保留了原始地貌、热带植物与本地植被的混搭,形成独特的“上饶版绿野仙踪”。游客可赤脚踩入溪水,悬浮于水面的木竹桌椅随波轻漾,手持现磨手冲咖啡,耳畔只有流水潺潺与鸟鸣啁啾,感受清凉与惬意。

 图片9.png

乡村就业的“新引擎”

生态红利直接惠及村民。西溪里项目已带动本地就业二十余人,包括四位贫困户和返乡青年。村集体分得四个摊位,村民可经营小吃、手工艺品,月均增收3000元以上。

“以前在外打工,现在家门口上班,还能照顾老人。”一位姓张的村民成为景区维护员自豪地说。这种“反哺”模式,让乡村从“输血”走向“造血”。

都市焦虑的“解压阀”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西溪里提供了一种“治愈方案”。林间咖啡、水中烧烤、星空露营……都市人在这里重拾与自然的联结。 

“阳光驱散压抑,溪水带走烦恼。”游客陈女士的感慨,印证了项目初衷。团队还计划开发夜间灯光秀、非遗工坊,进一步延长产业链。

这种“半原始半现代”的设计美学迅速俘获了都市人群的心。周末时分,身着精致装扮的年轻人驱车而来,却在踏入溪水的瞬间卸下防备:有人卷起裤管捉鱼虾,有人在树荫下铺开野餐布,更多时候,人们只是静静端坐,看阳光透过树叶间隙在水面投下跳动的光斑。在市区工作繁忙,周末只想找个地方放松。”来自上饶市城区的小徐说。

西溪里恰好提供了这样的空间——木屋、溪水、斑驳阳光,甚至可以把桌椅直接放在水里,感受清凉。

图片10.png

可持续未来的“上饶样本”

“如果没人运营,这片山水可能早已被污染。”储峰坦言,压力与挑战并存。未来,西溪里将探索“生态+文旅+农业”融合,吸引更多青年返乡创业,让“金山银山”理念持续落地。 

“阳光驱散压抑,溪水带走烦恼。”经常带孩子来游玩的陈女士在朋友圈写道。她的观察得到数据的印证:自今年夏季开放以来,西溪里周末日均接待游客量突破千人次,其中80%来自上饶市区及周边城市。

面对热度不减的市场反响,运营团队保持着清醒的认知。储峰坦言,爆红带来的不仅是机遇,更是考验。目前仅开发了1100米溪流中的600米,剩余路段的开发将更加审慎。“我们正在谋划夜间灯光秀项目,但不是那种破坏生态的强光照射,而是利用太阳能灯具打造萤火虫般的点点星辉。”他还透露,未来将引入非遗工坊体验,让游客亲手制作夏布画、竹编工艺品,把短暂的观光变成深度的文化沉浸。 

更重要的是,这种发展模式具有可复制的价值。不同于某些地区大拆大建搞旅游开发的老路,西溪里证明:只要守住生态底线,小而美的项目同样能撬动大市场。正如储峰所说:“如果没人用心运营,这片山水可能早就被污染了。我们现在做的,就是给大自然装个‘安全阀’。” 

这幅和谐的画面,正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动写照。随着剩余500米溪流的开发提上日程,人们有理由相信,这个现实版的“绿野仙踪”,终将成为上饶乡村振兴的闪亮名片。

从垃圾遍布的落后村落到网红经济新高地,西溪里的蜕变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命题。它告诉我们:绿色发展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乡村振兴不需要千篇一律的模式,关键在于找准自身禀赋,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未来,随着剩余500米溪流的开发,这里或许会成为上饶的“安吉第二”。事实也印证:守护好绿水青山,乡村自会捧出“金饭碗”。(图文:艾世民 )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

标签:
编辑: 刘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