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传统巧思、融文化温度、创独特体验
“开家自己的店”,如今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真实选择。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数据显示,65.5%的受访青年有开小店的想法,其中22.0%已付诸行动,43.5%在计划中。95.3%的受访青年期待所在地加强对小店的扶持。
基于年轻人的创业热情,不少城市纷纷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北京东城的“青年小店榜样计划”,旨在为青年小店提供宣传引流、培训赋能、资金支持等服务,助力青年小店发展。湖南长沙望城区发布“青年小店”培育计划及“望青贷”青年创业金融扶持计划,到2027年底,该区将挖掘和培育100家青年小店,为300名创新创业青年提供金融服务,带动超2000名青年就业。江苏无锡团市委则推出“青年主理人赋能计划”,将通过实施“一揽子”扶持举措和举办一系列主题活动,全面支持青年主理人发挥自身优势,打造一批“懂青年、善创新、领时尚”的宝藏青年小店。
在政策的指引下,这些青年小店,正书写着怎样的创业故事?
□ 本报记者 王紫茜
青春不应设限
“20多岁的年纪就是要敢想敢做”
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南锣鼓巷商业街的“青松造物”,是由“00后”主理人王景涛从父母手中接过的门店。如今交到他手里,要跨过的坎儿可不少。
商业街同类店铺扎堆,走几步就能看到相似的陈设,这是摆在明面上的难题。“为此,我们拜访了全国许多的传统手艺师傅,引入了传统商业街没有的‘新鲜’玩意儿。比如画面精美的凸版印刷明信片、高温烧制的陶瓷冰箱贴等。”王景涛说。
除了同质化问题,更令人忧心的是,当下生活节奏快,传统手艺正悄悄淡出人们的视线。王景涛常琢磨:怎么才能让更多人知道这条街有这么一家卖手工艺品的小店,店里的物品都藏着巧思?更要紧的是,怎么让消费者愿意停下来,亲身体会一门手艺的魅力?
在南锣鼓巷这样的旅游街区,做到这些尤其不容易。“和文化产业园的氛围不同,这里的消费者大多形色匆匆,难有驻足细品的闲情。而对店铺本身来说,也缺乏能在消费者到访前就建立认知的有效渠道。”王景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
就在团队为这些事犯愁时,商会伸出了援手。他们了解到门店的经营理念和实际难处后,迅速采取行动:开业前便帮忙协调到10米长的巨幅海报展示位,让店铺的曝光度有了提升,还牵线东城区融媒体中心,争取到采访机会,让更多人知晓品牌坚守的初心。
在政策的护航下,像王景涛这样的“追梦人”还有很多。年轻夫妻李建峰和靳美娇发现,北京的大街小巷鲜有地道的新疆炒米粉,便瞄准市场空白。拜师学艺后,他们用30多种调料,历经34天调配、试做500碗后,终于把浓郁的“新疆味道”端上了餐桌。“20多岁的年纪就是要敢想敢做。”靳美娇的话里满是冲劲。“95后”青年刘明昊和妻子决定创业后,便开始探访广州、上海,以及日本东京、大阪等地的咖啡店。他们一路学技术、攒灵感,慢慢酿出品牌独有的味道。
“消费者总说步行街的东西千篇一律”
年轻人该用自己的方式吸引年轻人
一家店若想走得长远,政策支持是重要助推力,但更关键的是能否精准捕捉消费者的需求。如今年轻群体成为消费市场的主力军,读懂他们的心思、契合他们的偏好,才能在竞争中找到突破口。
“大家总说步行街的东西千篇一律。”王景涛常听到类似的抱怨,而这也恰恰道破了年轻消费者的核心诉求。他认为,如今的年轻人走进小店,买的不仅是一件商品,更是一份情绪价值、一种个性化和独特性的表达,或是一次文化共鸣。尤其是随着文化自信的提升,年轻消费者对“国潮”产品愈发青睐,他们乐于通过购买具有传统文化元素或本土特色的商品,来表达对本土文化的认同。
“青松造物”便循着这样的思路,积极探索传统技艺与互动体验的融合路径。目前店内复刻的两台凸版印刷机,不仅能实现在厚实的棉纸上轻松印刻出层次分明、细节锐利的图案,而且消费者可以亲身体验传统印刷技艺的操作过程,让传统技艺在互动中焕发生机。据王景涛介绍,现在门店展示和销售的300余件作品,均由这两台机器压印而成。此外,店里还设立了非遗体验工坊,供消费者参与风筝、石雕版画等工艺制作。“好多老手艺现在正面临人走艺绝的困境,我们想通过体验活动,让消费者触摸到这些技艺,感受其背后的文化温度,并通过深度参与播下文化认同的种子。”他进一步解释,这种沉浸式的参与感,是货架上的产品无法替代的。
除此之外,“巧克玩家”凭借独特策略吸引着年轻消费者。代理商李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品牌强化产品的社交属性,坚持体验至上,注重在健康与趣味之间找寻平衡,为消费者带来全新的巧克力体验。”
具体来看,“巧克玩家”坚持使用纯可可脂原料,从口味、造型到原料选择均精心调配,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在产品打造上,其主推的风味巧克力系列颇具特色——如小青桔、树莓白巧克力等,均采用100%水果冻干与巧克力融合;同时推出的单一产区精品巧克力,则兼顾健康与趣味,深受市场青睐。此外,品牌的3D定制产品,均为原创设计,既具高颜值,又凸显个性化。在经营赛道上,“巧克玩家”巧妙融合属地文化元素,将巧克力打造成代表城市记忆的文化名片,并结合文旅项目开设特色门店,坚持“一店一装修”理念,打造独具风格的空间,吸引消费者打卡留念。值得一提的是,品牌还注重环保理念,采用再生材质与极简设计包装,并提供灵活的规格组合,方便消费者按需选择。
从活版印刷的独特质感,到巧克力的实打实做,这些小店凭借对年轻群体需求的洞察与对文化内涵的挖掘,将单纯的“买卖”变成了与消费者的“共鸣”。
“不是‘躺平’是‘冲锋’”
青年小店需不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运营,这些青年小店也交出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单。比如,“青松造物”开业两个半月,其主打的凸版印刷体验和非遗工坊备受消费者的关注,客流量远超预期,单月成交量突破15000单。
除了经济效益,青年小店还在多个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对就业而言,青年小店为怀揣创业梦想的年轻人提供了低门槛的实践平台——启动资金少、运营成本低、试错成本小,大幅降低了创业难度与风险。在城市商业生态层面,特色独立书店、小众设计师品牌服装店等新业态,丰富了消费选择;分布在老街、社区的小店,能够盘活闲置空间、带动周边商业、提升区域活力,更推动城市消费从单一购物向体验式、综合性转变,助力商业生态良性循环。同时,青年小店以“老带新、新带新”的模式扩大规模,形成独特生态圈,串联成地图后,能让消费者享受到去同质化的消费体验。
然而,这些蓬勃生长的青年力量,却一度面临认知层面的争议。时下,社会上有着“年轻人创业是逃避竞争”的论调,对此李静表示:“创业从来不是逃避竞争的‘避风港’,而是直面市场的‘竞技场’。当代青年创业者正在用创新思维重新定义商业规则,用实干精神诠释着新时代的企业家精神。社会应当以更开放的眼光看待青年创业,为这股创新力量提供更广阔的成长空间。”王景涛也认为,创业不是“职场躺平”,而是更辛苦的冲锋。职场竞争或许是单一维度的比拼,而创业却面临着市场的残酷筛选——和同类产品拼创新、和同行拼效率、和市场拼韧性。
可见,在争议中坚守的背后,既有青春为热爱奔赴的身影,更有不为人知、为打破现状付出的点滴努力。这些散落在城市里的青年小店,或许体量不大,却坚持向下扎根,涌动着向上生长的力量——在这里,成长没有边界,青春与时代的联结,正沿着踏实的步履,向更远处延伸。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