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 > 消费调查

实现社交、休闲、亲子、微旅游复合型清凉体验

北京各商圈上演“避暑消费战”

时间:2025-07-11 11:23:43 来源:消费日报

  本报记者 卢 岳 □ 王琦琛

  炎炎夏日,“宅家避暑”成为不少市民的首选。但与此同时,北京市多个商圈正借助清凉环境、沉浸式展览和多元主题活动,吸引客流,推动商业空间从“购物场”向“文化场”“社交场”转变,“逛商场”也逐渐演变为融合休闲、社交与微旅游的复合型体验。

  从快闪展览、互动“打卡”到品牌上新、亲子陪伴,不同业态正结合自身特色升级场景,一场围绕内容、体验与互动的“避暑消费战”悄然展开。

screenshot-1752198055518.png

  年轻客群倾心“沉浸式纳凉”

  “天气太热,根本不想在外边走,但合生汇空调是真的给力。我和朋友一下午都待在商场里,既消暑又放松。”“00后”消费者张女士告诉记者。

  这个夏天,北京朝阳合生汇围绕“新品牌+快闪展”展开组合策略,吸引大量年轻客群。十余家新店集中亮相,涵盖“网红”甜品、人气餐饮与潮流零售,拉动“首店经济”与“尝鲜需求”;同时,多项快闪展览同步上线,为商圈增添互动活力。

  其中,7月4日至13日于合生汇一层中庭举办的“新氧青春剧场·全国首展”,以复古布景与互动自拍区营造情绪氛围,吸引大量年轻人专程“打卡”。展览设置集章“打卡”送礼机制,消费者在拍照、浏览之余可获赠帆布袋、爆米花、面膜等小礼品,实现“边逛边玩边收获”的沉浸体验。

  与传统“走走看看”的商场模式不同,如今的商业空间正转向“城市微度假乐园”的复合功能:集餐饮、购物、拍照与社交于一体,成为年轻人释放情绪、补充社交的一站式目的地。

  7月7日,知名财经作家、高级商业观察人士高承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高温天气下,商场正在从传统交易空间向社交、文化、情绪等多维场景延展。快闪展览、主题活动等形式不仅延长停留时间,也提升了空间的内容密度与复购可能性。

  亲子消费井喷重构商圈功能

  随着暑期的到来,亲子家庭成为线下商圈的核心客流之一。7月以来,北京多家商圈上线围绕儿童互动、亲子陪伴的主题活动,激活家庭消费热度,并推动商圈功能进一步细化。

  在王府井的哈姆雷斯旗舰店,多个互动游戏区与限时展览同步开放,涵盖益智拼搭、角色扮演、拍照打卡等项目,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在现场排队体验。合生汇、凯德MALL等商场也相继推出“小小美妆师”体验课、亲子涂鸦展、“儿童社交派对”等互动内容,为家庭用户打造沉浸式“亲子日常”。

  “孩子愿意玩,大人也能歇口气,顺路吃饭、购物,非常方便。”“90后”家长王女士表示,这类活动参与感强、频率高,一周来好几次也不会觉得厌烦。

  “亲子消费已成为暑期商业运营的重要增长点。”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的家庭客群不仅消费意愿强、停留时间长,更容易通过陪伴记忆和情绪共鸣形成稳定的复购行为。”

  袁帅指出,亲子客群的兴起,正推动商业空间向“功能型家庭场”转型。这类空间不仅强调互动性与安全性,还注重打造亲密、温馨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增强商圈的用户黏性与长期竞争力。“要真正构建吸引力,商圈需要在内容更新、活动策划和服务细节上持续优化,形成良性循环。”

  当前,不少商圈对亲子空间的打造已不再是“单点布展”,而是围绕儿童教育、亲子陪伴与家庭共娱进行整合与功能重构。通过系统布局,进一步实现“单客多消”“家庭多点停留”的复合型消费回报。

  文创输出持续激发消费吸引力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从“避暑式客流”到“沉浸式体验”,城市商圈正在经历从功能承载到内容赋能的深度转型。文化、亲子、社交、微旅游等多重元素,正在构建出具有记忆价值的新消费结构,也为线下商业提供了向内探索与向外破圈的新契机。

  在北京百货大楼,一批以北京城市记忆为基底的复古文化空间正成为市民和游客争相“打卡”的热门场所。张秉贵纪念馆讲述商业劳模“一团火”精神;“和平菓局”复刻老北京街景,汇集国产零食、复古服饰与老物件陈列,形成独特的怀旧风格;“北京有礼”文创集合店则集中展示本地非遗与特色设计商品,打造“既能体验,也能带走”的文旅场景。

  袁帅指出,具备精准客群定位、互动设计与传播通路的文化项目,往往更容易引发消费者共鸣与复购行为。“文化的‘温度’,如果和消费体验‘融合得当’,便能持续输出吸引力。”

  “文化内容能否转化为消费动能,关键在于与商业场景的深度融合。”高承远告诉记者,商圈在打造“内容型商业空间”时,应更加注重内容更新频率与场景调性的一致性。可以通过会员体系、积分兑换、线上互动平台等方式建立用户关系黏性;以季节性主题活动、IP联名合作、数字化推荐等工具保持消费场景活力,构建可持续的内容供给与服务机制。

  “未来,真正具备竞争力的商圈,不是‘吸引一时’,而是‘留住长久’。”经济学家余丰慧表示,那些能够在文化融合与个性化服务方面不断创新的商业体,才有望实现从流量红利向用户资产的转化。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

标签:
编辑: 张海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