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4月6日下午4时,杭州电子消费券一期兑付政府补贴1.45亿元,带动杭州消费18.05亿元。电子消费券二期兑付政府补贴5736万元,带动杭州消费4.21亿元。
小长假三天,消费券带动杭州消费7亿元。与杭州发放电子消费券相呼应,据郑州市商务局统计,自4月3日发放消费券,截至4月6日13时,已兑付政府补贴1701万元,带动郑州市场消费2.01亿元,同样呈现惊人的乘数效应。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杨畅认为,消费券有利于实现精准造血。相较于“补企业”,在数字化时代,通过消费券来“补居民”,更容易实现扶持行业的目的。具备三方面的优势:
一是“迅速”,相较于企业生产,居民消费见效更快。消费券对于居民消费的短期刺激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杭州发放消费券的效果也非常明显,3月29日下午4点,杭州消费券已兑付政府补贴2893万元,带动市场消费4.53亿元,拉动效应达到惊人的15倍。根据我们2009年对杭州发放消费券的实际效果研究,消费券对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的拉动作用也是极为迅速的,在前期明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月同比增速明显弱于全国的情况下,短期得到了迅速修复,并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精准”,通过实名制数字化生活平台方式发放消费券,更能够实现精准投放。大型数字生活平台覆盖面广,能够根据各地政府不同的需求圈选不同行业进行扶持。例如,支付宝的“实名制”能够切实防范消费券被冒领的风险,使得政策落地更能够实现精准化。而现阶段已经落地的“补企业”措施,个人理解核心目的是保证就业,因此在补贴金额计算上以就业人员作为基数,这个政策初衷没有问题,但在实际落地中会出现一些变化,一方面,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就业大户会获得更多的补贴;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特征是企业数量众多,但单个企业容纳就业较少,会出现“撒胡椒面”的情况,难以从根本上缓解企业的现金流压力。
三是更有利于实现“造血”,而非简单“输血”。短期如果“补企业”,是在给企业进行输血,防止企业由于现金流的断裂,造成企业经营的压力,进而引发裁员。但如果下游需求短期难以修复,持续输血不仅没法修复企业的内生动力,反而会给政府财力造成压力。因此,目前采取“补企业”措施的城市,往往是个别大城市,对自身需求侧存在一定预期,认为具备一定的抗冲击能力和刚性,不会发生大幅波动。而大多数城市,往往选择发放消费券来“补居民”,更类似于提升“造血”能力,通过短期迅速推动下游需求的修复,向上传导带动企业经营的修复,进而形成正反馈,效果会更加明显。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