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 > 时尚生活 > 旅游

内蒙古鄂伦春打造五条冬季冰雪特色旅游线路

民俗游、亲子游、森工文化游充分结合,“冷资源”带动“热经济”

时间:2022-12-14 09:20:36 来源:消费日报

  消费日报讯 (记者 王薛淄)自12月7日,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的十条针对性措施(以下简称“新十条”)公布以来,我国旅游业多项数据显著回升,多家在线旅游平台数据显示,“新十条”发布当天,机票、火车票搜索量瞬时均出现骤增。政策利好为各地冬季旅游带来暖意。

  12月10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持召开鄂伦春旗冬季旅游新闻发布会。会上,鄂伦春自治旗文旅局负责人延波介绍,为期4个月的第九届鄂伦春冰雪“伊萨仁”系列旅游活动即将开始。

  三个分会场云端呈现冬游鄂伦春魅力

  冬季的嘎仙洞隐藏在浩瀚的大鲜卑山中,宛如世界尽头的冷酷仙境,严寒之境,美到失语;布苏里北疆军事文化旅游区内,冰灯冰景搭配着鲜艳的国旗和大红灯笼,在冰天雪地里营造出一种爱国爱家的浓厚氛围;大小各异的树屋木屋散落在相思谷山林间,造型美观奇特,漫步走在木栈道上,沐浴雪花洒满肩头……

  大兴安岭的冬天赋予了鄂伦春独一无二的美,为了能够让全国的广大网友更直观地了解鄂伦春旅游景区冬日原汁原味原生态的景象,12月10日,鄂伦春自治旗冬季旅游新闻发布会在拓跋鲜卑历史文化园、布苏里北疆军事文化旅游区、阿里河国家森林公园三个景区分别设置了发布会分会场,通过云端呈现出冬游鄂伦春的独特魅力。

  据了解,鄂伦春自治旗依托厚重的拓跋鲜卑历史、淳朴的鄂伦春民风民俗、优美的自然环境被冠以“狩猎之乡”“鲜卑民族发祥地”之称。目前,鄂伦春自治旗有国家级A级旅游景区6处,国家级湿地公园和地质公园各1处,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处,3个国家级、9个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当前,鄂伦春自治旗主要打造“春花、夏火、秋运、冬雪”四季旅游品牌。其中,冰雪产业是方兴未艾的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发展冰雪旅游,契合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也是推进中外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的重要抓手。文旅部积极支持各地大力发展冰雪旅游,利用“冷资源”带动“热经济”,带来“好效益”,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五条特色旅游线路将民俗游、亲子游、森工文化游充分结合

  随着冬季的到来,越来越火热的冰雪游为旅游市场带来一丝温度。“伊萨仁”是鄂伦春语,意为集会、聚会。今年冰雪“伊萨仁”以“兴安冰雪季,岭上欢乐行”为主题,将民俗游、亲子游、军事森工文化充分结合,打造鄂伦春自治旗冬季冰雪文化旅游目的地。

  据延波介绍,即将举办的第九届鄂伦春冰雪“伊萨仁”系列旅游活动,将打造鄂伦春最新、最具魅力的五条特色旅游线路。一是民族风情游,从拓跋鲜卑历史文化园出发,沉浸式体验冰雪鄂伦春民风民俗,游客可以通过“做一天鄂伦春人”活动项目,体验鄂伦春狩猎文化;二是寓教于乐亲子游,在嘎仙湖冬季旅游冰雪乐园,家长可以和小朋友一起体验雪坡滑梯、雪地卡丁车、雪地摩托车、抽冰尜等冰雪娱乐项目,雪屋区内的热饮、炭火锅、烧烤等设置让游客感受冬日里不一样的温度和快乐;三是森工文化体验游,在“蒸汽时代”森工文化体验区,游客可以了解蒸汽火车和质朴的森工文化,同大兴安岭林业工人一起追忆往昔;四是军事文化红色游,漫步在我国北方最大军事后勤储备基地布苏里,园内遍布着挺拔直立的落叶松、云杉,冬雪覆盖让原本充满了军事气息的环境有着一种刚柔并济的美;五是“体育+挑战”游,鄂伦春冬季文体活动丰富,不仅有雪地越野车计时挑战赛、徒步穿越兴安林海、冰雪马拉松以及押加、拉棍、本布利等民族特色浓厚的体育活动,还有摄影、文艺创作、文学创作等文化互动活动,游客可根据个人喜好参加。

  延波表示,为了更加了解鄂伦春文化,此次鄂伦春冰雪“伊萨仁”系列旅游活动开设多个民俗体验活动,游客除了可以到拓跋鲜卑历史文化园参加“做一天鄂伦春人”主题民族文化深度体验项目,在林海雪原骑马射箭,在鄂伦春猎人带领下感受鄂伦春民风民俗;参加鄂伦春民俗体育赛事,和鄂伦春人一起体验押加、拉棍、本布利等特色民族体育文化,还可以在美食节的活动现场,学习鄂伦春传统美食的制作,品尝柳蒿芽、汤山丁子饼、蓝莓锅包肉、红柳大串、火烙饼等鄂伦春民族菜品;在鄂伦春非遗产品的展销区,亲手制作或者选购一件桦树皮制品或者剪纸作品等非遗产品。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

标签:
编辑: 张海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