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 曦 □ 吴思瑜
商业新地标不仅是城市形象的窗口,更是激发消费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前不久发布的《北京市扩大时尚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北京市要打造全球时尚消费品首发中心,推动商圈商街商场改造提升,鼓励商业运营主体吸引首店、旗舰店、概念店落户,引领形成更具韧性和创意的消费生态。同时,方案还强调“将街区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深入挖掘特色商业街区历史文化内涵,推动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在这一政策背景下,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中海大吉巷率先“出圈”。作为刚刚在今年5月开业的街区更新项目,大吉巷在原有胡同和四合院的基础上融合文化展陈、城市森林、文创零售与首店首展,迅速成为“网红新地标”。记者走访现场看到,不少外地游客、本地市民、网红主播在街区中拍照打卡,感叹“像是走进了一座京味文化体验馆”。
图为游客在大吉巷拍照打卡。吴思瑜 摄
城市更新与街区“活化”同步推进
中海大吉巷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骡马市大街,是北京市中轴线申遗后首个标志性城市更新工程,街区历时九年改造,在保留康有为故居、《每周评论》旧址等文保建筑基础上,通过非遗工艺修复14处四合院,打造集商业、文化、生态于一体的复合街区,是北京市“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的重点项目。开业同期,街区推出“丝路文明展”“冯唐艺术展”等文化展览,成为游客能够“边逛边读史”的文化空间。
图为游客在参观展览。吴思瑜 摄
“我在网上刷到这里有康有为故居,还有一些文化展览,所以想带孩子过来逛逛,感觉很少能在一个商业街区里看到这么多文化展览,像是一个开放式博物馆。”一名游客表示,这是她第一次见到坐落在四合院里的商场,“既像看展,又像在老胡同中散步,体验非常特别。”
此外,街区内建设1.2万平方米的城市森林绿地,不仅提升了整体环境的生态舒适度,也成为孩子玩耍、宠物休憩、市民纳凉的公共活动空间。“这里是宠物友好街区,我看到很多遛狗的、带娃的、读书晒太阳的,真正是文化、自然与生活三合一。”一位附近居民感慨。
多元业态打造沉浸式消费场景
如果说文化展陈是“精神骨架”,那么消费体验则是激发街区活力的“现实肌理”。在商业布局上,街区引入150余家品牌商户,其中首店、定制店占比超过50%,涵盖北京小吃、米其林美食、原创服饰、家居生活、宠物友好店铺等多元业态,成为“首店经济”在北京市西城区的集中展示地,也为南中轴文化消费与日常生活融合探索出新样本。古都文脉与当代生活方式在这里自然交融,形成独特的消费体验场景。
记者在现场注意到,街区中充满东方美学意趣的空间设计吸引不少游客驻足拍照,尤其是用餐时段,一些餐馆门前都排起了长队。在街区最受欢迎的下沉广场,不同风格的餐厅与咖啡馆比邻而建,营造出浓厚的社交氛围。“我最喜欢这里花朵造型的装置艺术,坐在周围的咖啡厅晒晒太阳,很放松。”一位消费者说道。
与此同时,也有消费者指出目前街区在业态构成上仍有优化空间,比如,餐饮比例偏高,零售类尤其是服饰、美妆品牌相对较少,逛的内容还不够丰富。还有消费者反映,部分门店存在装修气味较重、候餐等待时间长等问题,建议加强运营调度和空间通风管理,以提升整体体验感。
期待更多“有故事”的特色商业街区
大吉巷的走红展现出“历史街区+文化体验+沉浸消费”组合释放出的巨大潜力,也引发社会对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从成都宽窄巷子、广州永庆坊到西安大唐不夜城,全国已有多个历史街区尝试“文化+商业”融合模式,但也不乏“红极一时、热度难续”的案例。
“街区要‘活’起来,不能靠一时热闹,更不能过度商业化。”有专家指出,城市更新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找到生活的延续。特色街区建设需避免商业同质化、文化空心化,要构建长效机制,在“人、物、场”的多维度融合中找到城市更新的底色和温度。
大吉巷虽然实现了“开门红”,但未来如何走得更稳、更久,如何让大吉巷这类街区从“打卡地”变为“生活地”“精神地”,仍需机制上的持续探索。在北京市“首店经济”“时尚引领”“文化创新”的新框架下,这样的实践越多越深,才越有可能真正推动消费提质升级,撬动内需潜能。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