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 > 舆情观察 > 舆情资讯

上海莱士、海尔生物12月23日起停牌

时间:2024-12-31 10:24:04 来源:消费日报网

  舆情事件:继年中125亿元正式拿下上海莱士控股权之后,海尔集团再度出手,旗下海尔生物准备通过换股的方式吸收合并上海莱士。

  12月22日,上海莱士发布公告称,公司接到控股股东海盈康(青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通知,公司按照实际控制人海尔集团公司的统筹安排,正在筹划由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向上海莱士全体股东发行A股股票的方式换股吸收合并上海莱士并发行A股股票募集配套资金等相关事项,并与海尔生物签署了《吸收合并意向协议》。

  12月22日晚间,海尔生物也发布公告,公司与上海莱士正在筹划由海尔生物通过向上海莱士全体股东发行A股股票的方式换股吸收合并上海莱士并发行A股股票募集配套资金的交易。

  鉴于该事项尚在筹划中,有关事项尚存在不确定性,为保证公平信息披露,维护广大投资者利益,避免公司股价异常波动,根据相关规定,上海莱士(股票简称:上海莱士;证券代码:002252)、海尔生物(证券简称:海尔生物,证券代码:688139)股票于2024年12月23日(星期一)开市起开始停牌,预计停牌时间不超过10个交易日。

  舆情分析:消费日报舆情中心根据网上传播数据进行具体分析,舆情数据主要分布于短视频端,其中短视频端95423篇次占比47.42%,其次依次为新闻端47853篇次占比23.78%、客户端29805篇次占比14.81%、微博端11873篇次占比5.90%、网站端8759篇次占比4.35%、微信端4592篇次占比2.28%、报刊端1428篇次占比0.71%、论坛端593篇次占比0.29%。

1.jpg

  图为信息分布来源

  新闻报道及网络评论主要围绕“不确定性、投资者、股票、股份、购买、停牌”等关键词展开。

2 .jpg

  图为媒体印象词云图

  本次事件中,负面新闻4.36万条,占比21.65%,中立新闻12.74万条,占比63.31%,正面新闻3.03万条,占比15.04%。

3.jpg

  图为信息属性走势图

4.jpg

  情感分布图【注:单位(万)】

  该事件网络信息总量共计13万余条。其中短视频7万余条、客户端3万5千余条、微博1万1千余条、新闻1万1千余条成为热度最高传播渠道。

5.jpg

  图为平台活跃度分析【注:数据=文章发布+视频发布+评论+阅读+转发+点赞+投票】

  舆情启示:上海莱士与海尔生物资产重组这一消息,无疑在资本市场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引发了诸多讨论。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此次停牌和重组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资本运作。海尔生物作为海尔集团大健康板块的重要一员,近年来在生命科学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提供智慧实验室、数字医院等解决方案。而上海莱士则是国内最大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之一,专注于人血白蛋白、免疫球蛋白等产品的研发与生产。两者的合并将实现资源整合、研发创新及市场竞争力的全面提升,形成更强的合力。特别是在特殊情况下,如疫情或自然灾害,血液制品的供应可能会受到极大影响,此次合并将有利于加强对血液制品生产及供给的保障,提升公共卫生安全水平。

  然而,此次合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一方面,上海莱士的总市值远超海尔生物,这是一场“蛇吞象”式的并购,双方在净资产、盈利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如何协调双方的利益,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是此次合并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另一方面,此次合并还需要经过双方正式签署的交易协议、公司章程的审议以及监管机构的批准等程序,才能正式实施。这些程序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可能会给合并带来一定的风险。

  此外,对于投资者而言,此次停牌和合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停牌期间,投资者可能无法及时获取公司的最新信息,从而增加了投资决策的难度。但同时,如果合并能够顺利进行,并带来预期的协同效应和市场竞争力提升,那么投资者也将从中获得丰厚的回报。

  对于普通公众而言,虽然投资市场的波动与企业的整合看似遥远,但它直接影响的是人们所依赖的医疗产品和服务。从长远来看,企业之间的合并与合作有助于塑造更为健康、有保障的医疗基础设施,提升公共卫生安全水平。作为消费者,更应该关注这些变化,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一调整来保障自身的健康与福利。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

标签:
编辑: 李佳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