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事件:近日,有媒体报道,乳制品巨头完达山在北京开的奶茶店“乳此新鲜”悄无声息地关了门,从开业到关闭,不到一年半的时间。
在开业之初,“乳此新鲜”曾放出豪言壮语,说要在2年内在京开设100家店,5年内规模达到2000家门店。可如今,当初的豪言壮语碎了一地,别说100家了,连北京首店更是直接关门退场了。
作为有着六十多年历史的老牌乳企,完达山打造的“乳此新鲜”奶茶品牌从诞生开始就备受行业各方人士关注。但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截至10月26日,“乳此新鲜”在全国拥有54家门店,其中北京仅有3家。
不过,对于北京首店关闭的消息,完达山品牌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首店并非关店,而是因店铺到期,在另选地址。
现如今,时代变了,消费者也变了,面对“后起之秀”,老牌子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环,不得不寻求新的出路。随着消费方式的变化,于是乎,完达山就盯上了新式茶饮这块肥肉。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得很。开业初期,“乳此新鲜”主打的两款网红冰淇淋产品“烟囱面包冰淇淋”和“大茶缸冰淇淋”分别售价49元和45.9元,卖点是“不加一滴水”,靠着两款高价冰淇淋产品,“乳此新鲜”确实火了一把,在各大社交平台走红,引发各类打卡测评。但好景不长,新鲜感一过,消费者就不买账了。
现在的茶饮市场,竞争激烈得跟打仗似的。这些网红冰淇淋产品,动辄四五十块钱一个,消费者也不是傻子,尝个鲜可以,长期消费是肯定不可能的,再加上品控差、口味寡淡等问题,“乳此新鲜”的命运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舆情分析:消费日报舆情中心根据网上传播数据进行具体分析,舆情数据主要分布于微博端,其中微博726980篇次占比88.16%,其次依次为客户端57203篇次占比6.94%、新闻端13270篇次占比1.61%、微信端11215篇次占比1.36%、网站5907篇次占比0.72%、贴吧端3305篇次占比0.40%、论坛端2636篇次占比0.32%。
图为信息分布来源
本次事件中,负面新闻52.84万条,占比64.08%,中立新闻28.13万条,占比34.11%,正面新闻1.49万条,占比1.81%。
图为信息属性走势图
情感分布图【注:单位(万)】
该事件网络信息总量共计80万余条。其中微博72万余条、客户端5万余条、微信1万余条成为热度最高传播渠道。
图为平台活跃度分析【注:数据=文章发布+视频发布+评论+阅读+转发+点赞+投票 单位(万)】
舆情启示:完达山,作为中国乳业历史悠久的品牌之一,曾以其优质的产品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信赖。然而,近年来,完达山似乎陷入了增长困境,急于寻找新的突破口。于是,完达山旗下的“乳此新鲜”网红奶茶店的出现,一个看似颇具创意和市场潜力的跨界尝试。
但是,“乳此新鲜”的倒闭,首先暴露的是完达山在跨界经营上的准备不足。虽然完达山在乳品行业有着深厚的积淀,但茶饮市场与乳品市场毕竟有着本质的区别。完达山似乎过于自信地认为自己可以凭借品牌影响力和优质奶源轻松跨界成功,却忽视了茶饮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在“乳此新鲜”的运营过程中,高昂的价格、品控不佳、口味单调等问题逐渐浮现,最终导致了消费者的流失和品牌的衰落。
其次,“乳此新鲜”的倒闭也反映了完达山在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上的不足。虽然完达山在初期通过营销手段迅速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但这种知名度并没有转化为持续的消费动力。相反,由于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未能达到消费者的预期,完达山的品牌形象反而受到了损害。此外,“乳此新鲜”在营销过程中可能过于依赖网红产品和短期效应,忽视了品牌长期发展的重要性。
更为关键的是,“乳此新鲜”的倒闭给整个乳品行业带来了警示。在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乳企需要更加谨慎地选择跨界经营的方向和方式。跨界并不意味着简单的品牌延伸或产品复制,而是需要深入了解目标市场的需求和竞争态势,制定切实可行的市场策略和产品规划。否则,即使有着强大的品牌背书和资源优势,也可能难以在跨界经营中取得成功。
完达山“乳此新鲜”的倒闭是一次深刻的教训。跨界经营并不是一条轻松的道路,需要企业具备足够的市场洞察力、品牌影响力和产品创新能力。同时,企业也需要时刻保持对市场的敬畏之心,不断学习和适应市场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对于完达山而言,“乳此新鲜”的倒闭虽然是一次失败,但也是一个重新审视自己、调整战略方向的契机。希望完达山能够从中吸取教训,坚持自己的核心优势,谨慎选择跨界经营的方向和方式,为消费者带来更多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也期待完达山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找回曾经的辉煌,成为中国乳品行业的佼佼者。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