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事件:据上观新闻报道,近日,一则“女子穿7CM厚洞洞鞋崴脚致粉碎性骨折”的消息引发网友关注。据了解,甘肃兰州的武女士穿着7cm厚洞洞鞋下楼,不慎崴脚摔倒,致使自己左腿粉碎性骨折。武女士称自己目前已做完手术在家休养,骨折完全康复可能需要3个月,提醒大家穿增高鞋要注意。
武女士称,因为洞洞鞋的鞋底比较厚,脚掌中间又是凹进去的,自己下楼梯的时候正好踩到凹进去的地方,当时脚没有踩稳,整个人的重心往前扑,所有重力都集中在腿上,结果就骨折了。
对此一事,不少人都表示,自己穿洞洞鞋也很容易摔。
孤独的守护者009:洞洞鞋很轻穿起来没有感觉,容易摔跤。
墨白云朵:crocs新买的增高的洞洞鞋,对于穿惯平底鞋的人来说真的难穿,只穿了一次,我就想闲鱼出了。
TVJ--Mm:吓死我了,我今天穿这个鞋子也崴了一下,但是没事。
卂以-:我上次穿了个 4 厘米的,都差点摔着,大家还是注意点。
也有人好奇,7厘米的洞洞鞋的受众到底是谁?
甜语小熊:洞洞鞋做这么高干什么?本身不就是为了方便嘛。
虫_小_虫:7厘米洞洞鞋?那么高的没见过啊。
学霸群里的学渣:那个7cm的鞋子长啥样啊?我们这边最近经常下雨,经常水浸街,穿3cm的洞洞鞋出街,水还能进鞋里。昨天刚下单6cm的洞洞鞋,看到这新闻,在想要不要退货。
在某社交平台上,不少人都晒出了自己增高7厘米,甚至8厘米的洞洞鞋。
除了崴脚之外,洞洞鞋还有一个最大的隐患,乘坐扶梯时,容易被卷进去。据媒体报道,2020年,长沙三岁男童搭乘手扶电梯时,洞洞鞋被卷入扶梯,最终被送往医院接受了手术。
洞洞鞋材质柔软,与金属或其它物体表面摩擦的时候容易贴合,来不及抬脚就很容易贴合上前端和侧面的扶手电梯台阶齿,造成卷吸,卷入梯级与围裙板之间的间隙。一些商场电梯旁也会有警示,不允许穿洞洞鞋上电梯。
有网友晒出自己穿洞洞鞋乘坐扶梯时,鞋子卡在扶梯里
舆情分析:消费日报舆情中心根据网上传播数据进行具体分析,舆情数据主要分布于微博端和短视频端,其中微博端31279篇次占比43.39%、短视频29252篇次占比40.58,其次依次为客户端6627篇次占比9.19%、微信端1960篇次占比2.72%、新闻端1595篇次占比2.21%、网站525篇次占比0.73%。
图为信息分布来源
新闻报道及网络评论主要围绕“洞洞鞋、拖鞋、防滑、骨折、崴脚、软底”等关键词展开。
图为媒体印象词云图
本次事件中,负面新闻1.97万条,占比27.39%,中立新闻4.60万条,占比63.80%,正面新闻6291条,占比8.73%。
图为信息属性走势图
情感分布图【注:单位(万)】
该事件网络信息总量共计6万9千余条。其中微博3万1千余条、短视频2万6千余条成为热度最高传播渠道。
图为平台活跃度分析【注:数据=文章发布+视频发布+评论+阅读+转发+点赞+投票】
舆情启示:生活中,不少洞洞鞋都打着“踩屎感”的广告作为卖点,柔软的鞋底在刚穿上时的确会让人感觉很舒适,但是过于柔软的鞋底会导致足底缺乏支撑,不能给脚提供足够的保护,越走越累不说,还会影响踝关节和足底肌肉的稳定性,从而导致崴脚。
另外,洞洞鞋鞋头宽大(比正常的鞋子约宽20%),为了保证舒适度,塑料很厚,鞋面很高,所以即使是站在正常位置,鞋头距离两个电梯台阶之间的锯齿部位也比正常的鞋子近很多;同时,由于塑料鞋底与脚之间摩擦力不够,人平时站立的习惯会导致鞋体前移,加上塑料与电梯之间摩擦力比较大,夹入时不易发觉,等脚有感觉时已经拔不出来了,很容易造成事故。简单来说,洞洞鞋材质柔软,与金属或其它物体表面摩擦的时候容易贴合,来不及抬脚就很容易贴合上前端和侧面的扶手电梯台阶齿,造成卷吸,卷入梯级与围裙板之间的间隙。
穿洞洞鞋乘坐扶梯时,一定要注意这些位置
洞洞鞋的设计会给小腿带来额外的负荷,因为这种鞋子的鞋底比较软,不能很好地支撑脚部。
与许多专业运动鞋相比,洞洞鞋鞋底的缓震性能较差。在长时间行走或运动时,鞋底无法有效吸收地面的冲击力,这会使腿部骨骼和关节承受更大的冲击负荷,从而增加了肌肉和关节的压力,进而导致疼痛和不适。
鞋底越厚,小腿就需要更多的力量来保持足踝的稳定性,从而维持平衡。相当于每一步都在对小腿进行额外锻炼,长时间穿着容易导致小腿疲劳和发胖。
此外,洞洞鞋也会给走路带来困扰。由于鞋子变得沉重,身体为了减轻下肢负荷,会通过上半身的晃动来传递力量。这导致肩膀不自觉地左右晃动,走路姿态不协调。当适应了重鞋后,穿上轻便鞋时肩膀仍旧晃动,为了平衡身体,脚尖容易向外打开,导致不协调的步伐和走姿变形。
建议消费者选择具有足够支撑性和稳定性的鞋款,以保护肌肉和关节,同时结合适度的运动和康复锻炼,加强足部的肌肉力量和稳定。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