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 > 中国消费经济论坛

中国消费经济论坛沙发论坛:探讨新质生产力如何拓展消费增长新空间

时间:2024-12-12 14:07:09 来源:消费日报网

  消费日报网讯11月25日,由中国轻工企业投资发展协会、消费日报社主办,海南海消会会展有限公司、海南洋浦共好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承办的“2024中国消费经济论坛暨2024海南国际精品消费展览会”顺利闭幕。在大会特别设置的沙发论坛环节,多位嘉宾围绕“新质生产力拓展消费增长新空间”这一主题进行话题讨论,探讨新质生产力与消费之间的关系以及消费需求的变化。

  第一个话题为“从企业的角度来讲,新质生产力与消费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蒙牛集团副总裁杨晓君指出,生产和消费本来就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关系。新质生产力会促进新兴消费的诞生和发展,新兴消费也会给新质生产力指明发展方向,“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于乳制品产品已经不局限于质量好、有营养,可能对产品的功能性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说,消费者会考虑在饮用乳制品的过程中是否对肠道有好处,这就促使企业大力进行科技研发,比如说企业自主研发的益生菌就应用于可以在超市买到的优益C产品里,让消费者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也满足其对功能性的需求。这就是一个新质生产力和消费之间相互促进的例子。”

  第二个话题为“中国目前的新质生产力和消费是怎样的关系”。

  厄瓜多尔驻华大使馆商务参赞豪尔赫·萨瓦略斯(JORGE CEVALLOS)表示,“新的科技应用能够很好地推动消费经济的发展。”他指出,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价格降低。新技术的使用使生产过程变得更加便捷,成本也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二是质量提升。新技术的使用可以把更优质的产品带给更多消费者。“中国是我们的主要出口市场,对产品质量有着很高的要求。这一方面来自于中国监管部门,另一方面也是消费者的要求。随着新兴科技包括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我们生产厂家能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更多质量更好的产品了。”豪尔赫·萨瓦略斯说。

  第三个话题为“在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下,现今的消费变化会有哪些具体的表现,未来又有哪些值得期待的点”。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魏杰首先概括了目前消费的五大特征,即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体验化以及多元化。在他看来,这五大特征的实现要靠科技创新,也就是常说的新质生产力。“生产要素有五个:劳动、资本、管理、技术和自然资源。如果劳动占的比例高就叫劳动密集型生产力,如果科技起重大作用就叫新质生产力。”对于如何搞科技创新,魏杰表示,“第一,要加大资金投入。第二,要构建科技创新物理基础。第三,要调动科技创新的积极性。第四,要注重基础研究。”他强调,新的消费背后是科技创新,只有科技创新才能带来新质生产力,才有反哺新的消费。

  第四个话题为“当今这种情况下,应如何推动新质生产力与消费的双向赋能”。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王跃生表示,大家都知道经济学里面的萨伊定律,即“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新供给当然会创造新的需求,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在讨论新质生产力发展扩大新需求的同时,我们还要注重总需求量,只有新的需求和传统需求同步发展,这才能真正使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促进消费、带动经济的作用。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吕随启补充到,“我认为,海南跟内地不一样,内地主要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转型问题,而海南从一开始就是以消费经济为主体的,这也代表了中国未来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的方向。所以围绕这样一个方向,要善于利用新的技术去创新,同时要努力去挖掘现有的运行模式的潜力,实现新质生产力与新消费的相互促进。”

  第五个话题为“在新质生产力与消费高质量协同发展方面,站在企业的角度有哪些建议”。

  蒙牛集团副总裁杨晓君谈到,“要想实现协同发展,可能需要政府、企业、研究机构以及消费者的共同参与。但企业作为生产主体,从探索和实践的角度,主要有三方面建议:第一,要加大科研研发的力度。例如企业在益生菌方面的研发,可以通过与农科院等机构的联合,从产品源头进行科技攻坚。第二,要深入数智化的改造。传统产业的数智化改造其实更加的迫切,例如,企业在消费端推出了大数据模型“蒙牛.GPT”,为每个消费者量身定做专业营养师。第三,要注重绿色发展。企业一直在做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如推出零碳产品、创意产品包装回收等。” (王鑫坤)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

标签:
编辑: 李志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