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 > 资讯动态 > 资讯

从最早突破到全球赋能:善恩康 AKK PROBIO 的微生态革命之路

时间:2025-07-09 11:12:08 来源:消费日报网

  2004年,AKK菌从健康成人的粪便样本中被分离出来,因分离出AKK的科学家名叫Antoon DL.Akkermans结合它爱吃肠道黏蛋白(Mucins)的习性,因此得名Akkermansia miuciniphila;2011年,AKK菌完成了全基因组测序;随后,菌株一步步实现临床前的动物实验、代谢综合症人类临床实验和新食品原料应用,并获得了欧洲食品安全局ESFA认证。在全球益生菌研究的浪潮中,善恩康以原创菌株 AKK PROBIO(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书写着中国微生态科技的突围传奇。这株源自健康人体肠道的 “明星菌株”,凭借卓越性能与全链条创新,正重新定义益生菌的应用边界。

  AKK PROBIO 科学探索的起点

  2019年,善恩康叩开了 AKK 菌研究的大门 ,同年6 月,AKK PROBIO 的基础研究与全基因组学研究正式启动。在微观世界的浩瀚图谱中,科研团队如同精准的星图绘制者,从百余株 AKK 菌株中层层筛选、深度解析,最终锁定了兼具活性与功能性的 “明星菌株” AKK PROBIO,为后续研究埋下充满潜力的种子。

  2020年1 月,AKK PROBIO 原料菌粉成功实现全球产业化,让实验室的突破跨越到规模化生产的现实维度;与此同时,善恩康与复旦大学携手开启学术研究合作,以产学研融合的力量为菌株的机制探索与应用拓展注入新动能,让 AKK PROBIO 的科学价值在协同创新中持续生长。并建成全球最大的500 余株 AKK 菌库,设计年产能达 30 吨,更以24 小时标准化产品发货能力,为全球健康产业提供了稳定的高品质原料供应。

  基础突破到产业落地

  作为AKK菌研究的先行者,善恩康在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产业化方面取得显著成就,从中国健康金牌游泳冠军中筛选得到的AKK PROBIO菌具备出色的耐酸耐胆盐特性,即使在胃肠液中历经6小时,存活率仍能保持在80%以上,为开发更高效、安全的益生菌产品莫定了坚实基础。截至目前,已获得15项国内外发明专利,发表了 7 篇 SCI 期刊及 1 篇中文核心期刊,涵盖代谢调节、肿瘤免疫、神经保护等领域。为AKK菌的产业化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image.png

  企业主导、高校赋能

  在产业化的征程上,善恩康以开放协作的姿态联结顶尖科研力量,加速 AKK 菌科学价值的落地转化:自 2020 年起,与复旦大学携手深耕抗衰老领域,聚焦 AKK 菌在延缓衰老进程中的作用机制展开深度探究;此后,更将合作版图向多所高校延伸,以产学研融合的力量为菌株功能挖掘与应用场景拓展注入持续动能。

  大连理工大学:联合开展 AKK PROBIO 对环磷酰胺诱导的免疫损伤修复研究,证实其通过调节炎症因子(如 IL-10、TNF-α)、改善肠道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显著减轻免疫毒性。

  南昌大学:主导全球最大样本量(160 人)的 AKK 菌人体临床研究,首次在人体层面证实 AKK PROBIO 可显著提升 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 - 1)水平,同步改善血糖、体重及代谢指标,相关成果发表于中科院一区 TOP 期刊《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

  肠道微生态的 “中国创新力量”

  善恩康用六年时间,以 “精准科研为根、产业转化为脉、临床实证为魂” 的全链条创新模式,在益生菌领域划出了一道从实验室到全球市场的跨越式轨迹。这一路径的核心,是将科研的 “精准度” 转化为产业的 “穿透力”:从菌株筛选阶段的全基因组解析,到生产环节的五层包埋技术突破,再到 160 人超大样本量临床研究的实证支撑,每个环节都以科学数据为锚点,推动 AKK PROBIO 从 “功能潜力” 变为 “临床价值”。这种模式不仅重新定义了益生菌在代谢健康(如 GLP-1 调控、体重管理)、免疫调节(如炎症抑制、肠道屏障修复)等领域的应用边界,更让 “中国菌株” 的创新力在全球舞台上清晰可感。

  如今,随着 AKK PROBIO 活菌与后生元双形态产品通过美国 GRAS 认证、走进全球市场,善恩康正将 “中国原创” 的微生态解决方案注入人类健康事业的版图 —— 从菌株功能的深度挖掘到产业化标准的自主构建,从临床研究的中国数据到全球健康需求的精准响应,每一步都凝结着 “以科研创新守护生命健康” 的初心,让源自中国的微生态智慧,成为惠及全球的健康力量。


*** 本页面内容属于广告资讯信息,如本信息内容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

标签:
编辑: 杨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