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在荣格工业传媒主办的2025洗护趋势与技术论坛(广州)主会场上,凡岛研究院高级研发经理李桃向行业首发宣布——KONO卡厘自主研发的"发根立挺蓬松技术"(“一种具有调理蓬松功效的组合物及其在洗发水产品中的应用,专利号为ZL202410205469.2”)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成为中国首个“发根立挺蓬松技术”国家级发明专利,标志着又一国货品牌在洗护赛道构建起技术护城河。
荣格工业传媒2025洗护趋势与技术论坛(广州)主会场
KONO卡厘获两大蓬松技术国家级发明专利
在洗护行业竞争愈演愈烈的当下,KONO卡厘以“洗护科研先行者”之姿,为中国消费者交出了一份突破性的答卷,并且成功应用在产品中,解决了“细软塌”人群的蓬松难题,成为蓬松赛道创新的里程碑。依托母公司凡岛6个独立领域产研中心、50余项国家专利及每年千万元级研发投入,KONO卡厘不仅实现了“蓬松美学”的科研技术自主突围,带来品牌独占性优势,更计划通过独家自研新原料的突破,将洗护行业推入“功能+美学”双轨并行的新时代,开启国货洗护品牌“科研驱动”的行业浪潮。
洞察用户美学需求,确立蓬松技术赛道
在当今商业竞争中,品牌建设的核心使命始终是解决用户痛点。消费者选择品牌,本质是寻求能够精准满足需求、提供有效解决方案的承诺。近年来,随着"高颅顶美学"在社交媒体引发现象级传播,大众对发型美学的认知被重塑——蓬松发质不再仅是护发需求,更成为塑造立体颅顶、提升整体形象的重要美学符号。这一趋势催生出庞大的消费诉求:用户渴望通过洗护产品实现"发根立挺、发量丰盈"的视觉效果,在满足基础清洁功能的同时,塑造更美的个人形象。
然而,洗护行业技术研发方向长期聚焦于基础清洁、柔顺等传统功能赛道,对“蓬松”这一技术的系统性研究不足,消费者往往需要叠加造型工具才能实现短暂蓬松效果,而洗护产品本身难以形成持续性的发根支撑力。
技术与需求的错位,呼唤一场由本土品牌主导的科研革命,KONO卡厘的破局正始于对用户需求趋势本质的洞察。基于此,品牌果断锚定"KONO卡厘=蓬松"的战略定位,将科研火力集中于攻克"洗护-造型"的体验断层,用技术创新将沙龙级蓬松效果融入日常洗护流程,重新定义功效型洗护的价值边界。
七年技术长征,突破蓬松技术边界
在蓬松赛道方兴未艾之时,市场上并没有很多可供参考借鉴的相关资料。面对困局,KONO卡厘选择了一条最难却最扎实的路径——开展了深入的机理层研究,以自主研发打破技术困境。自2017年起,品牌组建跨学科研发团队,联合湖北三峡实验室、江南大学等顶尖机构,开启对控油蓬松技术的系统性研究。
技术迭代:从“离子互斥”到“发根立挺”
蓬松技术1.0时代(2019):首创“离子互斥蓬松技术”,采用带正电荷的高分子聚合物,通过在洗发的过程中和掉受损发丝部位的负电荷,让发丝重新带上正电荷并形成一层带正电荷的互斥膜,同步解决发根扁塌与发尾毛躁的矛盾;
蓬松技术2.0时代(2020):减弱离子互斥膜亲水性,突破不同环境湿度对蓬松效果的限制,实现全气候、全地域蓬松。
蓬松技术3.0时代(2024):革命性“发根立挺蓬松技术”问世,该技术从油脂铺展特性及角蛋白仿生修护中汲取灵感,使形成的阳离子互斥膜更加轻薄,厚度仅有纳米级,从而减少对头发的负担,保持头发的轻柔,让每根发丝如同被赋予“空气弹簧”,解决了“细软塌”人群的蓬松难题。
多项国家发明专利的落地,标志着KONO卡厘在蓬松领域的技术独占性。其独家研发的“发根立挺蓬松技术”已搭载于经典系列、反重力系列等明星产品,成为“油扁塌”用户的救星。而正在推进的控油蓬松功效成分创新研发,将推动KONO卡厘的蓬松技术进入4.0时代,解决现有控油成分的水溶性问题,实现更加长效的控油效果。
国货崛起,定义行业新范式
从技术破壁到标准定义,从实验室的机理探索到消费者手中的产品,KONO卡厘用七年时间完成了一场"技术破壁"的壮丽远征,填补了本土化审美需求的技术空白,更以“蓬松+”复合型产品矩阵(如蓬松+控油、蓬松+祛屑),推动行业从单一功能竞争转向“美学价值创造”。这不仅是国货品牌在洗护赛道的弯道超车,更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跃迁的生动注脚。“以技术立身”正成为国货洗护品牌持续构建竞争力的核心逻辑。
一个行业的质变,永远始于那些敢于做“难而正确之事”的破局者。当KONO卡厘的蓬松科技开始定义赛道标准,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品牌的突破,更是一个属于中国洗护的黄金时代正踏浪而来。未来,KONO卡厘将持续深耕蓬松领域,致力于让每一位用户在家里就可以享受到高级的护发SPA和极致的“蓬松”护发体验。为中国消费者带来更好、更美的产品。
*** 本页面内容属于广告资讯信息,如本信息内容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