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中英教育科技合作、共促绿色低碳发展,巴斯大学新任校长费尔·泰勒教授(Prof. Phil Taylor)近日率学术代表团访问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深圳市。此次访问系费尔·泰勒教授自2024年8月就任校长以来首次国际出访,目的地选定粤港澳大湾区,凸显该校对中国市场的战略重视。此次行程由英国文化处(British Council)统筹,聚焦新能源技术创新与国际化人才培养,与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研机构及产业界展开多领域对话。
校长首访释放强合作信号
作为巴斯大学首位以校长身份访问粤港澳大湾区的学术领袖,费尔·泰勒教授的行程引发广泛关注。在港期间,代表团举办了媒体交流会,与两地媒体深入探讨产学研协同路径。泰勒教授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在新能源与智能技术领域展现出全球领先的产业活力。此次首访选择大湾区,正是看中这里独特的创新生态与市场潜力。巴斯大学愿充分发挥在能源系统优化、低碳技术研发等领域的学术优势,携手大湾区构建开放型创新生态。”
技术共享推动绿色技术应用
巴斯大学在能源领域的全球顶尖科研实力与大湾区产业发展需求高度契合。泰勒教授指出,巴斯大学依托投资达7000万英镑的先进推进系统研究中心(IAAPS),深耕清洁、高效、经济的零碳商用推进系统技术研发已逾四十年。"我们致力于通过中英合作平台,将前沿科研成果与企业及社会需求精准对接,推动重大技术突破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泰勒教授特别强调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要性。
据悉,巴斯大学将于今年6月主办"中国与全球可持续发展转型"国际学术会议,汇聚全球50位顶尖学者,着力构建强有力的学术政策联动网络。泰勒教授补充道:"开放式学术交流将大幅加速技术创新进程,为应对全球气候挑战提供突破性解决方案。"
科研合作积淀深厚
巴斯大学一贯秉持跨学科研究的理念,在智能电网能源系统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其中,由本次学术代表团成员、李芙蓉教授(Prof. Furong Li)领导的研究团队,正在推动全球净零排放路径的创新实践。她表示:“巴斯大学在多尺度能源建模方面的优势,为全球各地区的净零转型提供了前沿解决方案。这正是国际合作能够创造价值的关键所在。”
巴斯大学与香港科研机构的合作由来已久。据统计,2019至2024年间,双方在能源系统、智能电网等领域联合发表学术论文197篇,合作机构覆盖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顶尖学府。数据显示,这些合作论文的引用量显著高于巴斯大学及香港合作机构的平均学术影响力水平,印证了协同创新的叠加效应。
教育合作培育跨文化人才
在人才培养层面,巴斯大学提出深化与大湾区高校合作的系列倡议。校方表示,将通过学分互认、联合课程开发等形式拓宽学术交流渠道,并为中国学生提供专项奖学金支持。泰勒教授强调:“巴斯大学以高质量的行业实习项目闻名,70%的学生在学期间参与产业项目。我们在香港的建筑、工商管理及金融领域与众多企业保持着紧密联系,并持续获得雇主和学生的高度认可,双方均从交流合作中获益良多。”
期盼携手深圳,共绘可持续未来
在大湾区之行即将结束之际,费尔·泰勒教授随英国文化处参访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发表主题演讲,并与高等教育领域的高级管理者及教育政策制定者分享观点。
在演讲中,泰勒教授向深圳信息技术学院师生分享了巴斯大学的核心优势,特别是在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学生方面的卓越成绩。他同时还介绍了学校的包容性学生体验,以及通过国际化实习项目帮助学生提升就业能力的成功经验,巴斯大学毕业生在英国就业市场上的极高竞争力让在场师生印象深刻。
在随后的交流中,泰勒教授重点介绍了巴斯大学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世界领先研究成果,尤其是在新能源技术方面。他分享了巴斯大学在下一代推进技术、能源转型以及可持续营养研究等领域的前沿工作,进一步阐述了与全球伙伴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计划。他特别提到,巴斯大学愿与深圳及大湾区的各方携手合作,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助力地区的绿色低碳转型。
知识共享和国际合作对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巴斯大学将继续推动中英在能源和可持续技术领域的深度合作,并期待在未来进一步拓展与深圳及大湾区高校、科研机构的多方位合作,为全球气候挑战提供创新解决方案。"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窗口,其'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基因与巴斯大学'敢于突破边界'的学术传统高度契合,"费尔·泰勒教授总结道 “大湾区的活力与创新精神令人鼓舞,我们期待未来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当周早些时候,巴斯大学校长费尔·泰勒教授先后在澳门及香港与高校领导会面,围绕合作机遇展开深入交流。此外,他还在香港主持了一系列活动,与当地超过2500名巴斯大学校友互动,共同探讨学术与行业发展的前沿动态。
*** 本页面内容属于广告资讯信息,如本信息内容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