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 > 资讯动态 > 资讯

IGF-1增敏剂正式列入《儿童生长发育饮食与营养精准补充指南》

时间:2025-07-25 17:03:32 来源:消费日报网

  近日,《儿童生长发育饮食与营养精准补充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正式发布。该《指南》由中国保健协会食品和营养安全专业委员会组织起草、中国商品学会发布,国际标准分类号为11.020。

  值得关注的是,《指南》中首次将IGF-1增敏剂纳入儿童生长发育阶段的推荐营养素范围,这标志着儿童营养干预向精准化发展更进一步。

  响应国家战略,构建儿童科学营养补充体系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通过合理膳食行为,将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从2013年的8.1%降低到5%以下。可以说,改善儿童生长问题,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儿童生长发育的饮食与营养干预面临新的复杂挑战,营养不均衡、隐性饥饿(微量营养素缺乏)、肥胖及发育迟缓等问题日益突出。为科学指导家庭及机构优化儿童膳食结构、有效解决现实痛点,《指南》应运而生。

  《指南》由业内专业人士制定,明确了儿童生长发育饮食与营养精准补充指南的基本原则、营养摄入评估、分年龄段饮食安排及营养精准补充策略,系统性建立起针对0-18岁儿童生长发育的分龄营养精准补充体系。

  在营养评估部分,《指南》整合了体格检查、骨龄监测、实验室指标和膳食调查结果,较传统评估方式更具科学性。

  针对儿童不同阶段生长发育特点及营养需求,《指南》同样提供了可量化执行的精准解决方案。并且突破性地将“生长因子(IGF-1 等)增敏剂”等新兴营养补充剂纳入标准,有力推动产业创新升级。

  IGF-1增敏剂获认可,阿基孚提供科学助长新路径

  值得关注的是,针对学龄前期(3岁-6岁)、学龄期(6岁-12岁)以及青春期(12岁-18岁)儿童,《指南》提供了涵盖各类营养素在内的精准补充方案,其中包含了IGF-1增敏剂。

  IGF-1增敏剂是通过增强组织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利用效率,进而促进骨骼生长的活性物质。该物质被纳入《指南》,表明其作用机制经过了严格的科学评估,得到了业内的广泛认可。

  《指南》中建议,可通过膳食补充剂达到IGF-1增敏效果。目前市场上,阿基孚作为代表性产品,其核心机制在于调节人体内源性GH-IGF-1轴通路敏感性,主要通过提升肝脏对GH的敏感性促进IGF-1分泌,提升骨骺生长板对IGF-1的敏感性促进软骨细胞分裂增殖,从而助力骨骺未闭合的儿童释放生长潜能。

  阿基孚的原料为纯天然动植物提取成分,提取物的有效成分通过PDD(表型驱动药物研发)药筛平台结合二次提取精确筛选,并通过科学配伍与验证形成最佳配方,精准作用于GH-IGF-1轴,从而实现科学助长。

  截止目前,已有50000+儿童使用阿基孚绿色追高,大量用户随访数据统计显示,使用者年化平均身高速率改善达2.59cm。

  《指南》还建议“优先选择经过第三方认证的营养补充剂”。阿基孚已通过大量国内外权威机构的标准检测,其原料成分符合美国FDA GRAS(公认安全物质)标准;产品在GMP认证工厂生产;已通过全球知名权威检测机构SGS多达233项检测;国标急毒试验结果为“实际无毒”级别。

  值得一提的是,阿基孚还积极开展临床研究,研究群体既包括银罗素综合征(SRS)等罕见病导致的矮身材儿童,也包括青春期前生长偏慢、生长发育迟缓风险、生长落后等情况的非矮身材儿童。

  目前根据临床指南,P3以下的矮身材儿童,建议通过接受外源注射生长激素的干预促进身高增长,而广大P3以上的偏矮儿童却缺乏公认的临床解决方案。以阿基孚为代表的IGF-1增敏剂首次被纳入《指南》,为这类儿童提供了安全有效的科学追高新路径。

  标准建设适配科技进步,助力产业规范化与创新发展

  行业标准是“话语权”的体现,深刻影响产业发展与民生福祉,《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强调通过提升产业标准化水平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

  目前在儿童生长发育饮食与营养精准干预领域,尚缺乏国家或行业层面的标准规范,导致市场产品良莠不齐,家长给孩子进补存在盲目性。

  在儿童营养从“经验主义”迈向“精准科学”的过程中,《指南》团体标准的制定,凝聚了行业共识,系统构建了儿童生长发育各阶段的饮食营养标准,这不仅顺应了市场发展的迫切需求,更将有力推动行业规范化建设,为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夯实基础。

  尤为关键的是,《指南》前瞻性纳入IGF-1增敏剂等创新品类,标志着标准体系建设正动态适配科技进步。这种制度性包容,将有效激发儿童健康产业的持续创新动能。


*** 本页面内容属于广告资讯信息,如本信息内容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

标签:
编辑: 杨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