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白酒行业加速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背景下,特香型白酒迎来重要发展契机。2025年5月30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GB/T 10781.7—2025《白酒质量要求 第7部分:特香型白酒》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新国标”),新国标将于2025年12月1日正式实施。这一标准的出台,将为特香型白酒的发展带来更标准化、规范化的全新发展轨道。
新国标的制定工作历时四年完成。2021年,由四特酒有限责任公司牵头,联合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等多家单位组建起草工作组,通过筹建、样品征集、调研、数据处理与分析、研讨、修订等环节,最终形成了科学严谨的标准文本。
新国标亮点
创新引领,凸显品质特性
创新表达,贴近消费需求。区别于传统标准侧重生产端的专业术语,新国标强调“创新面向消费端的产品标准表达形式”,让消费者更直观地了解特香型白酒的特点,成为其选购产品的参考,真正实现了专业与通俗的有机结合。
术语明晰,凸显典型特征。在GB/T 15109基础上,新国标新增消费者易于理解的香气术语,如“大米香”“陈香”等,并经感官品评专家验证,清晰界定特香型白酒的风味特征,解决消费者认知痛点。
强化过程,保障质量根基。首次将生产过程控制要求纳入国标,涵盖原料筛选、制曲发酵、蒸馏勾调等全环节。以四特酒 “整粒大米为原料,大曲面麸加酒糟” 的传统工艺为基础,提炼标准化控制节点,从源头保障品质。
优化感官,提升消费体验。以GB/T 33405《白酒感官品评术语》为基础建立特香型白酒感官术语库,组织品评专家进行感官评价工作,形成了通俗易懂、更易感知的具体香气描述词,如陈香、大米香、曲香等,并通过程度副词对不同级别的特香型白酒产品进行分别描述。
新增指标,凸显质量特性。明确总酸、总酯要求,并将“己酸乙酯 / 乙酸乙酯比值”设为特征指标。酸类和酯类作为重要呈味物质,其含量和比例直接影响白酒风味和品质。通过对不同香型白酒中己酸乙酯/乙酸乙酯比值的分析,发现特香型白酒该比值具有独特性,与其他香型差异显著,成为品类核心识别符号。
四特酒担当
从开创者到引领者的产业使命
作为江西消费者喜爱的本土白酒品牌,四特酒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特香型白酒的标准化进程。1988年,周恒刚、沈怡方等白酒专家在四特酒厂实地考察,总结出"整粒大米为原料,大曲面麸加酒糟,红褚条石垒酒窖,三型具备犹不靠"的工艺特点,正式确立了特香型这一白酒品类。此后,四特酒先后参与制定了1997年的特香型白酒行业标准和2007年的特香型白酒国家标准,并在2011年成为全国白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特香型白酒分技术委员会的承担单位。这些重要节点,体现了四特酒在特香型白酒领域的技术积累和行业贡献。
在产能与技术储备方面,四特酒已形成祚延园、承延园和阁皂山酿造基地三大产业集群,年产能力达6万千升,总储酒能力突破11万千升,稳居江西白酒行业及特香型白酒领域的产能、储能双第一。这种规模化生产能力与标准化技术体系的深度融合,使其在新国标制定过程中能够将工艺经验转化为普适性标准,为行业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品质提升方案。
产业跃迁
新国标背后的行业战略重构
特香型新国标的发布,绝非简单的技术规范升级,而是中国白酒产业战略重构的重要信号。在消费升级背景下,消费者对白酒的需求已从“品牌消费” 转向 “品质消费”,对香型多元化、风味个性化的诉求日益凸显。新国标通过科学界定特香型白酒的品质边界,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清晰的选购标准,更让特香型白酒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了独特的价值锚点。
从产业发展维度看,新国标将加速特香型白酒的全国化进程。过去,特香型白酒主要集中在江西及周边市场,而随着新国标对品质特征的标准化表达与消费认知的普及教育,这一具有独特风味的香型品类正突破地域壁垒,在全国市场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
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特香型新国标的制定模式为中国白酒香型多元化发展提供了范本。其“工艺特征标准化、品质表达消费化、产业发展协同化”的创新路径,以及“以标准促规范、以规范促发展”的产业治理模式,正在重塑中国白酒的产业生态,推动行业从“粗放式增长”向“高质量发展”华丽转身。
从1988年香型确立到2025年新标发布,四特酒用近40年的坚守与创新,谱写了中国白酒香型多元化的精彩篇章。作为特香型开创者和标准制定者,四特酒将在掌舵人廖昶的带领下,始终秉持“让传统的更传统,让现代的更现代”的发展理念,继续以匠心传承工艺,以创新驱动发展,推动特香型白酒从区域特色走向全国市场,为中国白酒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 本页面内容属于广告资讯信息,如本信息内容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