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 > 资讯动态 > 资讯

情绪益生菌PS128成CSP2025焦点,脑肠轴机制助力儿童精神健康干预突破

时间:2025-09-17 17:53:04 来源:消费日报网

  2025年9月10日至13日,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三次精神医学学术会议(CSP2025)于上海张江科学会堂成功召开。大会汇聚了精神医学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通过专题报告、口头发表、专家对话及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围绕精神障碍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干预与治疗新策略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本次大会重点围绕青少年精神心理健康这一重要议题,设置睡眠健康、儿童脑发育与精神健康、儿童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干预(如ADHD、ASD的非药物干预)、焦虑与抑郁等常见情绪障碍的专题议题。这些议题覆盖了当前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领域的关键痛点,吸引了与会专家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

  本届大会第一个演讲由北大六院陆林院士进行专题发言,陆院士以《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的脑肠轴机制及干预策略》为题,从神经发育与脑科学前沿视角探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生理与病理机制。他指出,当前神经精神疾病的研究范式正发生重要转变:从单纯聚焦中枢神经系统,逐渐延伸至中枢系统与外周的互作。因此,作为连接胃肠道与神经系统的“双向调节网络”,脑肠轴在精神疾病中发挥显著作用。一方面,通过肠道菌群干预可改善抑郁障碍、双相情感障碍及睡眠剥夺后的认知损伤;另一方面,婴儿期肠道微生物异常可能增加神经发育障碍风险,影响儿童神经系统发育。

  在认识到肠道微生物群和大脑之间存在恒定的双向关系后,如何基于微生物组提供安全、有效的干预方法成为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内蒙古自治区精神卫生中心孙雅医生在《益生菌在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应用》中提到,补充特定益生菌可以影响肠道微生物群组成,从而改善神经发育障碍疾病儿童行为。而这种特定的益生菌就是精神益生菌(情绪益生菌),这类益生菌可以和肠道内的共生菌相互作用,影响大脑。在一项针对180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研究发现,情绪益生菌联合盐酸舍曲林治疗,相比单独使用盐酸舍曲林,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近年来,随着脑肠轴理论不断深入,国内外关于情绪益生菌调节儿童青少年情绪及相关症状的研究也取得了更多新进展,为临床干预提供了充实的循证依据。安徽医科大学唐久来教授就介绍了亚洲第一株拥有自主专利的情绪益生菌——情绪益生菌PS128。情绪益生菌PS128基于脑肠轴理论研发,已经在孤独症、抽动症、多动症等多种神经行为障碍中均开展了临床研究、并展示出了积极干预效果。在一项涵盖131名孤独症患儿的益生菌干预真实世界研究中,105名孤独症儿童服用情绪益生菌PS128,另外的26名受试者则服用其它益生菌作为对照。由医生在研究开始前及6个月后以临床总体印象 - 严重度量表 (CGI-S) 记录自闭症情严重程度、以临床总体印象 - 改善量表 (CGI-I) 记录病情改善程度。研究结果显示,孤独症儿童服用情绪益生菌PS128为期6个月后,经过医生诊断有超过8成 (86.7%) 的患儿孤独症相关症状明显改善。

  而在抽动症的干预中,情绪益生菌PS128同样表现优异。学术界认为,抽动症与大脑中神经递质多巴胺和血清素的不平衡有关。在一项针对抽动症(抽动症患者常见的共患病为多动症ADHD 和强迫症 OCD)的研究中,参与者每日服用植物乳杆菌 PS128 持续两个月后,抽动症状及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程度得到有效改善。综合多个研究发表的结果显示,情绪益生菌PS128可通过调节脑肠轴,促进多巴胺和血清素等神经递质的平衡,帮助改善神经发育障碍儿童的核心症状、提升专注力、积极度,增加学习表现与成就感,同时还可以调节情绪、缓解压力。

  会议期间,情绪益生菌PS128的展台吸引了大量专家学者、临床医生及企业代表驻足交流。技术团队与参会嘉宾围绕情绪益生菌PS128产品机制、临床数据、实际应用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探讨,现场气氛热烈。

  未来,随着脑肠轴机制研究的持续深化与高质量临床数据的不断积累,以情绪益生菌PS128为代表的微生物干预策略有望为精神医学领域提供新的干预方向,尤其为儿童青少年患者带来更为安全且有效的干预选择。


*** 本页面内容属于广告资讯信息,如本信息内容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

标签:
编辑: 杨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