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庆大假的临近,到四季如春、风景独特的西昌游是不少人的心愿。
国庆前的邛泸景区节日氛围浓厚,车来车往,游船、竹筏、观光车、阳光单车等全力运转,餐饮、烧烤、茶座生意红火。为更好地服务游客,景区抓早动快,疫情防控措施到位,旅游市场整治落细落小,景区秩序井然,旅游市场“安全、有序、优质、文明”。
疫情防控到位 让游客放心享受美景
一是提高处置能力,做到三个熟练掌握。制定《邛泸景区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预案》,应急处置要求熟练掌握;邀请专家开展“景区疫情防控知识”专题培训,熟练掌握疫情防控知识;开展多次“邛海湿地公园疫情防控实战演练”,熟练掌握突发事件处置及报告流程。二是常态化疫情防控,把好三道关。严格按照“限量、预约、错峰”原则,执行门票预约制度,把好75%最大游客流量控制关;按照“三多两有”原则,在景区入口设置足量“天府健康通”场所码,专人负责扫码查验、测体温,开通老年人等无法使用智能设备人工登记通道,引导游客快速入园,把好“亮码通行”关;大数据监测、小广播提示,防止人员扎堆、集聚,把好“间距游览”关。三是筑牢安全防线,三个到位。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三个必须责任制体系要求,州、市、局三级领导多次带队深入景区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和旅游市场整治,责任到人排查到位;围绕“安全第一、生命至上”,加强景区防灭火工作宣传,严禁火源进景区,重在预防宣传到位;备足防疫物资,招募志愿服务者,增加公交线路及班次、频次,景区警务室、医务室、保安人员全天值守,人力、物力保障到位。
一是让游客“一饱眼福”,营造节日氛围。景区文化底蕴深厚,亮化工程新颖别致,渲染出灯光阑珊的夜色,让更多游客留下来,白天泛舟邛池,徜徉花海,骑游绿道,夜晚品味不一样的月城夜色。二是让游客“舒心一游”,全员上班保服务。节日期间,景区管理局全员上岗,实行领导包责、科室包片、人员包点,深入到景点开展旅游秩序巡查、旅游劝导、护林防火督导等;发挥景区智慧旅游系统作用,全天候监测、全域覆盖、大数据分析,及时通过公众号平台、手机短信等,为游客发送交通、停车场及景点人员情况,“互联网+旅游”为管理和服务游客提供各种方便;巡回开展旅游秩序检查,整治乱象,杜绝欺客宰客现象,打造良好旅游环境。三是设置“一键救助”,帮助游客解难题。把提升游客满意度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处处都是旅游环境”的意识,景区设置一键救助系统,专人值守救助和旅游咨询电话,接到游客困难求助需求后,就近工作人员、保安、保洁立即提供帮助。景区同时涌现一大批拾金不昧、帮助寻找物品、帮助游客解决困难等助人为乐的先进事迹。
为持续擦亮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天府旅游名县招牌,进一步提升景区服务质量,节后景区及时召开总结会,只谈问题,不谈成绩,力争做得更好。同时,立足“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抓创新、谋未来,提出了创建世界级旅游度假区试点目标定位,上紧发条,全面开启5G智慧建设步伐,通过建立全时运转、全域覆盖的5G智慧旅游管理系统,进一步丰富景区业态,增加场景,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阳光康养度假旅游“后花园”,加快建设攀西地区现代化国际性中心城市。
湿地保护 持续释放生态红利
“在四川西昌邛海国家湿地公园,高原湖泊湿地犹如一条玉带环绕在邛海周围,涵养着西昌人民的母亲湖,是人们休闲、健身、康养的好去处。”《人民日报》2020年4月19日的头版,以《保护利用湿地 释放生态红利》为题,如是点赞西昌邛海湿地。
对于西昌来说,邛海这颗高原明珠是这座城市最为宝贵的财富,她为这座城市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条件,可以丰富物种多样性,增加生态景观异质性,提高生态结构完整性,维持城市生态安全,为西昌城市居民提供生态休闲、健身康养、科普教育、环保教育的理想场所,还为西昌城市提供宝贵的淡水资源和多种湿地产品资源。邛海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独特多样的生态功能,不仅对西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让西昌更宜居。
如此多姿的邛海,得益于凉山州、西昌市两级党委政府对生态文明的理念更新,立足现实寻找可持续发展支点,坚持“湿地保护是魂”的理念,持续加大对生态保护的投入,促进了城市发展与湿地保护的协同共生。最终将邛海建设成为最具魅力的高原国家湿地公园,成为横断山区东缘森林--高原断陷湖泊湿地复合系统保护的样板,初步建成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与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优化协同共生的模式,是保护与发展双赢的典范。
回顾历史,20世纪60年代,由于大量围海造田、填海造塘、无序开发和入湖河流,导致泥沙淤积、水体污染和水土流失,邛海水面面积2008年降至不足27平方公里,水质从Ⅱ类降至Ⅲ类,部分区域Ⅳ类,近三分之二的湖滨湿地遭到严重破坏,滩涂和原生湿地植被基本消失。
1997年9月,《凉山彝族自治州邛海保护条例》正式颁布,对邛海开始实施最严厉的保护,先后打了五场攻坚硬仗,持之以恒推进邛海生态保护。党委政府科学优化顶层设计,探索形成“立法保护、规划引领、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合理利用”模式,对邛海实施湿地资源“抢救性保护工程”。
从2009年起,西昌市持续投入50多亿元,实施了1-6期湿地恢复工程,“退耕还湿、退塘还湿、退房还湿”,完成了环邛海46 公里的一级截污管网建设、恢复湖滨带32公里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建成了环湖37公里的自行车健身步道,湿地生态功能逐渐展现,为水鸟及其相关鱼类、昆虫、微生物的栖息繁衍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2010年7月1日,遵循“自然、生态、和谐”的设计理念,依势造型的450亩湿地一期工程“观鸟岛公园”开园;2011年7月1日,更加注重“显山露水,突出自然生态,具有田园特色”的2600亩湿地二期工程“梦里水乡”建成;2012年,建有生态防护林带“一带九园十八景”的3530亩湿地三期工程“烟雨鹭州”和布局为沿海滨水上游览带、湖滨亲水步道和自行车绿道等1750亩湿地四期工程“西波鹤影”同步完成。
截至2014年底,总面积达2万亩的邛海生态保护与湿地恢复工程全面完成,邛海水域及湿地面积恢复到34平方公里。环邛海的绿色围合空间结构,将中心的一颗蓝宝石嵌入其中,浑然天成。
很快,湿地公园成为西昌的新景点,节假日园区游客承载量达3万余人。湿地观海路被评为“四川最美街道”,湿地景观成为凉山旅游的首选之地,游客络绎不绝。
水是湿地的灵魂,而水鸟则是湿地的精灵,也是湿地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志。邛海湿地被称为“野生鸟类的天堂”,成群结队的骨顶鸡、红嘴鸥、白鹭等水鸟常年在邛海水域游弋、觅食。随着邛海湿地保护力度加大,迁徙至此的鸟儿越来越多。
据统计,邛海及流域监测到鸟类195种,有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11种。2013年以来,已新增近40种水鸟,包括对环境最为挑剔的紫水鸡、白琵鹭、彩鹮、鸳鸯等珍稀水鸟。2017年初,全球不足500只的青头潜鸭也出现在了邛海。
科学打造景区 构建生态文明
如今,俯瞰整个邛海泸山景区,犹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呈现在世人面前。
时间追溯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所谓的邛海景区则是另一番景象。泸山滨临邛海、拔地而起,以“半壁撑霄汉,宁城列画屏”的气势与邛海构成川西南一大景区之一,被誉为“川南胜境”。泸山最高峰海拔2317米,植被茂盛,青山含黛,古人曾用“松风水月”来描绘泸山邛海的风光。庙宇从汉、唐、明、清遗留下来,光福寺、三教庵、蒙段祠、祖师殿、观音阁、王母殿、青羊宫、玉皇殿、五祖庵等10多座儒教、道教、佛教古刹,伫立于古木参天浓荫中,但许多因年久失修,残破不振。当时邛海畔仅有的邛海公园,面积不大,走廊不长,花坛里栽满了黄色、红色的月季花,木筏渔船不断穿梭于湖面,是邛海旅游的简易开篇。
2006年凉山以举办冬季旅游发展大会为契机,使“一办三创”深入人心,作为西昌发展“黄金十年”的开端,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一环。
为全力推进邛海资源可持续发展,西昌市调整优化了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在开展新一轮城市总规修编过程中,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突出邛海景区在建设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中的核心地位,对城市发展重心进行了调整,还先后编制了《邛海-螺髻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邛海流域环境规划》等数十项规划,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保护、建设、利用规划体系。实施“三退三还”工程,将邛海纳入生态红线保护,以水源地保护、污染系统治理以及流域环境综合治理为主要手段加强邛海周边面源污染治理。通过对邛海周边五乡一镇3万余人实施生态搬迁,实施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邛海流域植被覆盖指数从1989年的38.2%增加到2015年的45.8%,水质从Ⅲ类全面恢复并稳定在Ⅱ类。
2012年,西昌市公布的2011-2030年城市总体规划,鲜明提出旅游方面的“两区”方案,即加快建设邛海泸山风景区、邛海盆地东部田园休闲旅游区,整个邛海将被2万亩湿地绿色包围的构想,出现在蓝图上。
2016年,邛海泸山景区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全面铺开,西昌市实施景区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十大重点工程项目,通过停车场、游客中心、亮化工程、公厕改造、购物点等改造升级,打造不一样的邛泸新面貌,让大家感受到更方便、更舒适的景区服务。
特别是近年来,西昌市大力实施“全域旅游、首位产业”发展战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邛泸景区全力落实各项举措,不断提升景区服务质量,为游客带来方便快捷的服务。
2019年,首批天府旅游名县发榜,西昌榜上有名。
在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推动城市转型发展为方向、凝练绿色发展为主题的重大举措,西昌市形成了山、水、城相依相连的景观格局,让城市行走在山水之间,生动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文明理念。
产业稳步发展 助推脱贫攻坚
西昌,是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邛海泸山风景名胜区,是凉山全域旅游的靓丽名片。
凉山州、西昌市两级党委政府立足现实寻找可持续发展支点,树立“湿地保护是魂”的理念,经过20多年持续不断的修复,最终将邛海建成最具魅力的高原国家湿地公园,成为横断山区东缘森林—高原断陷湖泊湿地复合系统保护的样板以及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初步建成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与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优化协同共生的模式。
两级党委政府高瞻远瞩,确立了将西昌市建设为“繁荣开放文明秀美的现代生态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树立“修复一片湿地,救活一个湖,造福一方百姓”的治理理念,以邛海湿地保护与修复为核心,实施了邛海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让城市发展与湿地保护协同共生。从原住地易地搬迁的居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景区直接带动就业人数超过2.8万人,年人均增收6000元;景区内数百家餐饮酒店生意火红,来自周边乡镇的近千贫困户依托景区提供的就业岗位,增加收入,实现脱贫。
将自然优势转化成文旅产业的发展优势,持续拉动县域经济发展。“十三五”时期,西昌经济快速发展,2019年西昌荣获全国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全国全面小康指数百强县、全国旅游百强县、全国特色产业百强县“五个百强”;西昌是四川省县域经济强县、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是全省唯一荣获省委、省政府重大表彰的大满贯的县(市、区);还是国务院表彰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城市党建试点城市、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城市、全国社会治理试点城市。
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消费升级。西昌在发展“月光经济”方面不断发力,“夜春城”消费品牌已在全国打响。万达广场、邛海1号院、邛海17度、听涛小镇、唐园、水墨江南、海南小镇、海河天街、古城片区、大凉山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夜春城”地标吸引千万游客打卡消费。
打造“主题网红打卡点”,推出“最美西昌餐桌”“最火深夜食堂”等旅游美食打卡地。与航空公司合作推出“花样空姐”直播,大力推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西昌,让400多万网友点赞。
依托西昌气候优势,结合邛泸景区“一廊六园”项目建设,进一步放大城区蓝花楹、湿地郁金香等鲜花的“刷屏”效应,以花为媒,布局涵盖全年的“赏花经济”,吸引广大游客来西昌四季旅游打卡。
此外,“旅游+体育”“旅游+康养”“旅游+研学”等产业跨界融合,也为西昌增添了丰富多彩的文旅产品,形成每年1000万人次的阳光度假热点、500万人次的民族风情热点、20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热点。策划大型文化旅游活动100余场,构建“品牌节庆+金牌赛事+四季活动”的旅游节庆产品体系,国际冬季戏剧节、国际诗歌周、魅力中国城博览会、四川冬季音乐节永久落户西昌。
积厚成势,继往开来。“十三五”规划即将圆满收官,新一个五年计划的帷幕也即将开启,凉山脱贫攻坚任务即将圆满完成,西昌城市发展与乡村振兴即将再上新台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千年夙愿即将实现。西昌市将紧紧围绕“建设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总体目标,打造邛海泸山中央城市公园,持续实施天府旅游名县提升行动计划。
梦想的召唤鼓舞人心,邛海泸山风景区将努力铸就文旅高质量发展的西昌样板。
(本文作者 王强 柳原青)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