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讯(记者 冯举□周子茜 魏文进)清晨薄雾中,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运山镇双牌村果农文笃理仔细端详着一株脆红李树灰褐色的砧木。二十多年前,怀揣对“好李子”的执念,他从云南楚雄背回120株脆红李苗,成为全县“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如今,正值八月脆红李成熟季,他身后10余亩果园里,沉甸甸的果实压弯枝头,紫红色的果子裹着一层白霜。摘下一颗,轻咬一口,脆甜爆汁的纯正滋味在舌尖蔓延——这是彻底告别本地李微涩口感的独特风味,更是运山人用汗水浇灌出的“甜”。
枝头成熟的脆红李
痴迷与坚守:从“拓荒者”到“土专家”的廿载求索
运山脆红李的“甜”,始于一群农人对品质的执着坚守。引进脆红李果苗只是第一步,文笃理很快发现,砧木选不好,“树大果子小,树小果子更小”,直接影响品质和收益。没有专家指导,他就自己摸索。寒来暑往,反复试验嫁接、观察生长,失败过、沮丧过,却从未放弃过。“就想让乡亲们都吃上最好的李子”这份朴素执念,支撑他从地道农民“琢磨”成远近闻名的“砧木专家”。他选育的砧木实现了“一干三支、早产一年”的效果,结出的脆红李个大味甜,更吸引成都、青海、新疆客商专程前来购苗。
运山镇果园沉甸甸的脆红李压弯枝头
在运山,像文笃理这样从实践中成长的“土专家”并非个例。文化清也是最早引进脆红李的果农之一。他不仅是种植能手,更成了“传帮带”的热心人,他常说:“技术捂在手里,果子再好也成不了气候。”每年六月下旬,当镇农技站的集中培训结束后,文化清的果园就成了“第二课堂”。他手把手教乡亲们“自然开心型”“伞型”修剪技巧,据他介绍,这样才通风透光,咱的脆红李着色才均匀漂亮、糖分才足!他还分享自己摸索的脆红李“增糖秘方”:精准增施钾肥、科学调控水分。果农们纷纷表示:“听老文讲,比看说明书还明白!”
互助与规矩:小庭园“抱团”闯出大市场
运山镇的庭院经济能多年蓬勃发展,秘诀不仅在于技术,更在于乡亲们抱团取暖的“共同体”智慧。
“一家找到收购商,几家一起卖”这是运山果农心照不宣的默契。销售时节,邻里间互通信息、共享渠道,避免单打独斗被压价的窘境。“村民们不到脆红李采摘期,坚决不采!”运山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干部向芳介绍,早采果口感差,会砸了招牌。在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引导下,果农们自发形成了对“不到采摘期就采摘”“相互杀价”等短视行为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好口碑、好价格,要靠大家一起守。
脆红李种植技术的普及也让这份甜蜜事业惠及更多群体。得益于低矮树形推广,老人也能轻松完成采摘和基础管理。“我这把年纪,在家门口就能管好脆红李果树,收入不比年轻人差!”双牌村文笃辉自豪地说。脆红李种植到哪里,全方位的农资服务和技术支持就跟到哪里,让“庭院经济”真正成为全民参与的富民产业。目前,全镇脆红李种植面积达2000亩,今年总产量预计突破3600吨,带动1200余户种植户实现户均增收7500元。
果农查看脆红李成熟度
匠心与远见:擦亮品牌,让奋斗的果实更“值钱”
对品质近乎苛刻的追求和对市场规则的共同守护,最终凝结成“运山脆红李”的金字招牌。凭借纯正品质、稳定口感,运山脆红李赢得了市场信任,远销广东、浙江、北京等全国20余个省市,年产值预计突破1000万元。
这份匠心与远见,也体现在对未来的谋划上。果农们不再满足于零散售卖,而是积极拥抱品牌化。统一包装、统一标识的“运山坝”脆红李,正努力从地域特产升级为有辨识度的消费品牌。在“政府引导+合作社运作+农户参与”模式下,品牌共建日益成熟,品牌果溢价20%。大家深知,只有品牌响了,这凝聚着无数汗水和智慧的脆红李,才能卖出更好的价钱。
运山坝脆红李产品
近年来,运山镇党委、政府聚力擦亮“运山水果小镇”招牌,与百姓同心共筑产业振兴路。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蓉表示:“我们不仅要种好李子、卖好李子,更要以李子产业为核心,积极延伸发展苗木繁育、技术服务、分选包装、保鲜仓储等配套产业,形成‘一主多元’的产业发展新格局,让产业根基更牢、效益更高。”
从房前屋后的“方寸地”到连片发展的“聚宝盆”,“运山脆红李”产业正沿着品牌化、规范化大道稳步前行,生动诠释“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真谛,为乡村振兴点亮了充满希望的“运山红”。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