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 > 今日关注 > 热点新闻

四川成都加快建设“三中心一基地” 打造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治理新标杆

时间:2025-06-27 16:11:13 来源:消费日报网

消费日报网讯(记者 罗颖)近日,四川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支持成都做优做强极核功能 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成都加快建设“三中心一基地”,持续做大经济总量、做强核心竞争力、做优功能品质,打造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治理新标杆。

6月27日,四川省政府新闻办在四川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省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改革办常务副主任李文星,省发展改革委主任代永波,经济和信息化厅总经济师袁冰,科技厅副厅长陈学华,商务厅副厅长乔方,成都市政府副市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王锋君,介绍支持成都加快高质量发展有关政策情况并答记者问。发布会由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委外宣办(省政府新闻办)主任、省政府新闻发言人方小虎主持。

1751009654524032556.jpg

省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改革办常务副主任李文星介绍:“省委、省政府出台《意见》,对充分发挥成都科技创新、产业基础、市场腹地和门户枢纽优势,在更高起点上推动成都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有三方面考虑。”

第一,四川服务国家战略全局,成都是主支撑,支持成都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全局。成都是我国超大城市、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极核城市,肩负带动全省、辐射西部、服务全国的重大责任。省委书记王晓晖强调,成都要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跳出成都看成都,站位全局看成都,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全面系统把握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使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担重任挑大梁、走在前作表率。

第二,四川促进五区共兴,成都是主引擎,支持成都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带动全省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四川面临的一个突出矛盾和问题。省委将“五区共兴”纳入发展战略、摆在治蜀兴川的突出位置,坚持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引领,一手抓优势地区领先发展,先后制定出台支持成都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打造省域经济副中心等一系列专项政策;一手抓后发潜力地区追赶跨越,制定支持川中丘陵地区四市、“四类地区”振兴发展和39个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等专项政策。

这一套“组合拳”目前取得了明显成效,去年绵阳、宜宾两地经济总量均超过4000亿元,德阳、南充、泸州、达州、乐山5市超过2500亿元,全省39个欠发达县域经济总量突破3000亿元,五区共兴发展格局正在加快形成。其中,成都发挥了“主引擎”和“压舱石”作用,同时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带头推进成都都市圈建设和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从全省发展大局看,成都稳则全省稳,成都兴则四川兴。

第三,四川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成都是主阵地,支持成都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努力打造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治理新标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成都集聚了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和高带动力影响力产业集群,是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新兴产业集聚地,有条件有基础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展现更大作为。同时成都作为超大城市,在城市建设、社会治理、民生保障等领域还存在一些短板和难题,如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切实防止“大城市病”,走出一条内涵式发展新路子,这是迫切需要探索的一个大课题。

1751009686878014646.jpg

《意见》分五个部分,按照“三中心一基地”功能定位和建设美丽宜居幸福城市布局,提出15条政策措施。

第一部分为加快建设西部经济中心,包括全方位扩大内需、提升高端资源要素配置能力、提升辐射周边带动全域能力3个方面政策,着力增强经济增长动能,不断提升区域发展辐射带动能力。

第二部分为加快建设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包括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3个方面政策,着力提升新质资源集聚转化能力,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技术应用功能,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第三部分为加快建设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包括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强高能级开放平台、积极稳外贸稳外资3个方面政策,着力提升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带动西部对外开放能力,强化门户枢纽功能,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第四部分为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包括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建设特色化专业化产业园区3个方面政策,着力提升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协作。

第五部分为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幸福城市,包括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探索超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全面推进绿色低碳转型3个方面政策,着力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意见》,就是要不断塑造成都发展新优势,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引领带动其他市(州)协同发展,携手共同迈向现代化,加快建设宜居、韧性、智慧的现代化城市,尽快成为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治理新标杆。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

标签:
编辑: 冯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