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讯(记者 冯举 □ 康勇)5月14日清晨,四川省旺苍县木门镇万亩茶园笼罩在薄雾中。64岁的李大爷挎着竹篓穿梭在茶树间,指尖翻飞摘下嫩芽。他身后不远处,一块“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标识牌在晨光中格外醒目。
“以前卖鲜叶要赶凌晨三点的班车,现在厂里直接来地头收。”李大爷抹了把汗,黝黑的脸上绽开笑容。他的手机突然震动——银行到账通知显示,今天采摘的独芽鲜叶为他入账2600元。这个数字让记者惊讶:在传统川茶产区,春茶鲜叶收购价多在百元以下。
改变始于三年前。在县农业农村局组织下,老李把8亩坡地流转给米仓山茶业集团,成为全县万名“职业茶农”中的一员。“专家手把手教我们种有机茶,现在我的茶园亩产值比过去翻了三倍。”他指着茶树根部覆盖的油菜籽壳说:“这都是就地取材的有机肥。”
走进米仓山茶业智能化加工车间,全自动生产线正将鲜叶转化为形如松针的“米仓山茶”。技术员小王轻点平板电脑,大屏幕上跳出实时数据:揉捻温度42℃,湿度68%……“这条全域数字化生产线,让成品率从78%提升到95%。”她骄傲地展示着刚斩获的金奖证书。
在旺苍县茶产业技术研究院,记者见到了正在调试设备的工作人员。这位茶学专家,带着团队攻克了夏秋茶苦涩味重的难题。“我们研发的冷萃技术,让每斤30元的夏秋茶原料增值到2000元。”他打开冰柜,取出一瓶琥珀色的冷泡茶,“这款产品刚进入沿海精品商超,订单排到明年春天。”
变化正渗透到每个细节。在五权镇双龙洞村,废弃小学改造成的茶文化民宿迎来首批体验客;在县城商业街,“茶空间”体验店单日客流量突破300人次;就连中小学生的课间操,也融入了采茶舞元素。
“金字招牌不是终点。”分管农业的负责人站在新建的茶叶交易中心工地上说。这个茶叶交易市场,预计年底投入运营。阳光洒在工地悬挂的倒计时牌上,数字跳动着:春茶还有10天。
暮色中,老李又回到茶园。他蹲下身,轻轻拂去一片茶叶上的浮尘,动作轻柔得像对待新生儿。远处山峦叠翠,茶香漫过田埂,这个曾因劳动力外流而沉寂的山乡,正随着茶产业的勃兴焕发新生。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